
長信宮燈坐鎮世博園河北館

長信宮燈坐鎮世博園講述環保故事
騰訊世博媒體聯盟前方報道長信宮燈如今坐鎮世博園河北館,靜謐安詳地向來往的遊客訴說著兩千年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
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後(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長信宮燈。從外形上看她是一位面容秀麗但是愁緒鬱結的宮女,跪姿捧燈,右臂袖口下垂成燈罩,中空的右臂又成為煙道,並將燈煙引入中空的宮女體內以減少室內油煙的污染。
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
宮女頭上梳髻,戴頭巾,身穿長衣,衣袖寬大。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燈盤可以轉動,燈盤上的兩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動開合,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她面目端莊清秀,目光十分專注,頭略向前傾斜,神情恭謹、小心翼翼,表現出一個下層年輕宮女所特有的神態。
和其他的青銅器不一樣的是,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 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制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長信官燈將燈的實用功能、凈化空氣的科學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造型自然優美、舒展自如、輕巧華麗,長信宮燈以生活的實用、科學的結構、美觀的造型代表了漢代的造燈藝術的最高水平,它又以特有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等價值為世人所矚目。是一件實用和美觀高度統一的工藝美術品。
千年古燈世博園講述環保故事
從環保學的角度來看,長信宮燈還是一件很環保的實用器具。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燈盤中心和釬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燒的氣體灰塵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沉積于宮女體內,不會大量散逸到周圍環境中。
而由于燈火的映照,增添了宮女形象的美麗,達到了使用與審美的完美統一。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燈的各部分還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潔。長信官燈將燈的實用功能、凈化空氣的科學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造型自然優美、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
傳統工藝美術的巔峰之作
據銘文考證推測,此燈于公元前172年(漢文帝時代)鑄造。燈最初的主人是陽信夷侯劉揭,後歸居住在長信宮的竇太後所有,最終又被竇太後轉贈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並成為其隨葬物品。
1968年7月,河北省滿城西郊陵山內發掘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墓中出土的文物,除金縷玉衣使世人震驚外,還有多件精美的青銅器與世人見面,其中長信宮燈更以其造型絕美、結構科學,以及身為絕品的稀缺性而成為國寶級文物。
在世博會之前,長信宮燈這個國家一級文物一直被收藏在河北省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文、圖/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