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人大政協十屆一次會議-媒體看兩會
媒體看兩會


 

世界,傾聽北京早春的心跳——寫在“兩會”召開之際
 
 
  來源:      日期:2003-03-04 16:43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 (記者 朱玉 陳斌華) 3月,人民大會堂東側草坪已萌春意。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都能聽到北京早春的心跳。
  人們或許未曾注意草坪上何時新綠悄綻,但世界卻關注著停車坪泊滿車輛的人民大會堂,換屆之年的中國政壇盛會“兩會”即將在這座宏偉建築裏舉行。
  近日出版的一份香港報紙這樣寫道:“今年‘兩會’將進行改革開放以來規模最大的政府官員大換班,上自中央最高層下至各省市政府,新一代治國班底在‘兩會’後全面接班。新世紀新政府自然帶來新特點……”
  春天的中國,讓世界充滿期待。與這份香港報紙一樣,海外輿論和國際社會將目光投向北京,投向中國。世界期待著一個怎樣的中國?
  世界期待著——全球經濟的新發動機
  對世界來説,政通人和的中國,已是一片投資回報率極高的肥沃土壤。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世界投資報告》顯示,中國已連續9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外資的首位,外資平均每天以1.4億美元的數額流向中國市場,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400多家來華投資。
  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分析家向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説,長久以來,世界對中國的增長故事都抱懷疑態度。這種情況在過去5年中尤為明顯。然而中國能從這期間發生的兩次重大考驗中挺過來,這應有助消除部分此種疑慮。中國經歷了于1997-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在2001年的全球性同步經濟衰退中,她表現出高度的堅韌。
  中國已經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之一。日本《經濟學人》表示,去年中國經濟的騰飛顯然支撐了世界經濟。特別是亞洲經濟,因為有中國經濟的支撐,克服了美國經濟反常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經濟今天對世界經濟越來越起到支援和緩衝器的作用。
  中國的綜合國力在全球已居第六,但相對於它的經濟水準,世界的目光似乎更看重其不可估量的生長空間。摩根士丹利公司名為《2003年預測》的文章中,由美國經濟分析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已足以對更廣泛的全球範圍産生顯著影響。在目前總值32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中,中國只佔約4%。然而,在積弱的全球氣候下,中國締造的增長相當於2002年全球GDP總增長的17、5%——增長貢獻僅次於美國。
  “兩會”將對今年的中國經濟工作提出所有方案,海外期望這些方案能解決中國發展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香港城市大學的一位學者説:“新政府上場,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應付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面對種種問題,故新政府將優先處理入世衝擊,加快改革,力保經濟高增長。”
  世界期待著——不斷涌現的中國機遇
  澳大利亞眾議院議長尼爾安德魯説:“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一架滿載中國客人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降落到雪梨機場,我們沒有理由不歡迎一個不斷發展的中國。”
  機上有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商務客人和旅遊者。中國人已經成為別國教育、旅遊和各种經濟層面的消費者,成為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者,漸漸富裕起來的中國為世界“街坊和鄰居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實惠和好處。
  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家和第四大旅遊客源輸出國,公民出境遊人數將達到1億人次,是目前亞洲各國的總和。
  香港《南華早報》題為《中國為何能在十年中主導世界經濟》的文章分析説:“中國人的收入增加將如何使其他國家受益呢?旅遊業是一個中肯的例子。旅遊業是否能使他國受益將取決於觀光國與中國之間的收入差距。例如,馬來西亞和泰國從中國人的觀光旅遊中獲得了不少好處。它們的每人平均收入與中國相近。中國人的旅遊可以為它們創造就業機會。”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上,《一個強大的中國可能促進其鄰國的發展》的標題一語中的: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高達7%以上,增長幅度超過該地區的所有國家。低工資、充盈的勞動力市場和廉價的貨幣快速地促進出口的增長,而中國奉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又強有力地吸引著外國投資。
  巨龍騰飛,不是所謂的威脅,而是難得的機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關係部主任托馬斯道森説:“實際狀況完全不同於人們的感受。中國取得的成就不是建立在犧牲東南亞勞動力密集型國家的利益的基礎上的。”他説,恰恰相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一起在服裝、鞋類、家電産品等領域取代了工業化程度較強的一些國家。道森説:“這是一種健康的而不是令人不安的發展趨勢。”
  “實際情況是,中國每出口價值1美元的産品,它就將92美分用來進口。”
  日本《世界經濟評論》刊登日本世界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小島清的文章,題為《中國是可靠的主導者之一》。作者以經濟研究者的身份聲言,中國經濟的躍進絕不是威脅,而是商機。中國是構築東亞經濟區和平與繁榮的“可靠主導者之一”。
  列舉了一個形象的數字,抓住了人們的目光後,CLSA新興市場諮詢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吉米沃克分析,這些進口産品展示出亞洲國家之間一種越來越強烈的貿易趨勢,而這種趨勢正在重新將亞洲地區塑造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日趨繁榮的經濟區。那些將自己與通向中國的商品供應鏈聯在一起的公司和國家將從中國的發展中獲得新的好處。
  沃克説:“中國的復興對亞洲乃至對全世界來説決不是一種一方獲利另一方受損的遊戲。”
  世界期待著——可信任的責任大國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防禦外敵的工事。今天,它的圖案被放在中國涉外旅遊飯店標誌的正中。當外國遊客站在曾經烽火狼煙的長城垛口回望,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已經在無戰事的情況下相安多年。而且,中國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角色,在締造亞洲與世界新秩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香港《信報》在預測“兩會”後的中國外交政策時説,十六大後中國的外交有連續性,因為中國希望富強,更希望加強對外的經濟聯繫,融入全球經濟,因此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唯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下著重搞好國內的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和市場磁吸效應,才能持續中國崛起的進程。
  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
  讓我們用一位國外分析家的話來結束這篇報道:“世界必須開始放下對中國根深蒂固的懷疑態度,認真看待其出色的成功故事。歷史會證明中國的崛起將是全球化實驗中的主要催化劑之一。”(完)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