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2月28日電(記者 秦大軍 衛鐵民)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3月3日至18日將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各民族、各階層、各地方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將匯聚一堂,共商國是,並選舉産生新一屆中國國家領導人。
每年春天召開的“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情。這次“兩會”是十六大之後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五年一次的換屆大會。按照慣例,換屆選舉之年會期將稍長于常年。
此次兩會期間,將産生新的國家領導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也將出現為數較多的新面孔,它無疑是本屆“兩會”的最大熱點和重要特點。在中國不斷深化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背景下,鋻於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新一屆政府如何根據中共十六大確定的國家今後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和戰略決策,領導全國人民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執政黨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將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機構改革是中共十六大確定的今後政府工作的一大重點。涉及3千萬職工的事業單位人事改革也將全面啟動。這些重大的改革事宜,必將在兩會期間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專家認為,機構改革所必將要進行的對政府機構的調整,是此前多輪改革的繼續和深化,它將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出現的新形勢,使政府機構的設置更加科學合理,強化宏觀調控和管理職能,提高政府機關運作和和國民經濟運作的效率。兩會後隨即展開的這兩大改革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全局具有重大意義。
2003年以及今後幾年,中國經濟能否繼續走強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教授董輔礽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由於中國將繼續採用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注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行有針對性的結構調整,引進外資持續升溫,特別是中共十六大對社會階層、財産保護、各經濟體發展等的界定更為清晰和明確,這些因素都將極大地刺激中國經濟在未來相當時期內繼續發展。
被譽為“中國經濟成長論的代表”的董老也坦言,雖然中國經濟宏觀形勢向好,但仍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如有效需求不足、失業下崗嚴重、收入及地區差距擴大、財政赤字加大等。他預料,對這些問題強烈關注的意見,將會充分反映到“兩會”之中。
加入世貿所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在中國社會已日益顯現。中國加入世貿以來已清理了大約2300件法律、法規,政府部門也在加快進行職能轉換,2003年第一個工作日,中國外經貿部即通過反傾銷等條例。權威資料顯示,中國現已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傷害最深的國家。可以預見,圍繞“入世”後的中國如何有效地趨利避害的建言謀劃將貫穿于“兩會”的整個過程中。
來自新華網、人民網等網站的大型輿論調查顯示,反腐敗高居網友“兩會”最關心話題第一位,其他熱點話題還包括,實現社會各階層公平發展、三農話題、非勞動性收入界定和保護等社會熱點。
據來自全國政協的有關調查,全國政協委員近期普遍關心的問題包括:貫徹實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現代服務業及服務貿易;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展高附加值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政治文明,提高社會政治參與度等等。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將聽取並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財政預算和決算報告,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等。依據中國憲法,全國人大是中國的最高權利機構。全國政協雖不是權利機關,但卻在參政議政和對執政黨與政府實施民主監督上負有重要職責。據長期觀察“兩會”的有關人士説,致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表明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隨著兩會成員參政議政水準的不斷提高,他們必將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更加充分反映人民的意見和建議,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提出有益的意見和作出正確的決策。(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