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人大政協十屆一次會議-2003兩會-最新動態
2003兩會-最新動態


 

誰説農民是“刁民” 代表批評五種錯誤的農民觀
 
 
  來源:      日期:2003-03-15 11:41

  敞開你的心,裝下九億農民“生”與“死”

“生生死死”話農民

人大代表呼籲:別讓農民害了病就姓了窮

趙本山代表:《劉老根》告訴我農民是根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劉菁 朱玉)“三農”問題是此次人代會上關注的熱點。許多代表認為,解決“三農”問題不光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還要消除城鄉心理隔閡,不能俯視農民而應平等對待農民。
  (現象一)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把自身作風粗暴的責任推到農民身上,認為農民不聽話、是“刁民”, “逼”著他們要在農村工作中來蠻的、動粗的,否則不足以“壓”住“刁民氣焰”。
  (代表評析)吳木根(江西省南城縣徐家鄉五帝村農民):農民文化不高,講不出很多大道理,但他們有基本的是非,沒有哪個農民故意要和幹部“作對”。只要幹部真正代表農民的利益,實實在在為農民辦好事,不瞎指揮,不隨意擾民,農民肯定是支援你、擁護你的。
  (現象二)一些人認為,農村幹群矛盾的主要誘發因素是“幹部要收稅,農民不交稅;幹部到府催,農民無所謂”的稅費徵繳難題,矛盾的責任首先在農民不交稅。
  (代表評析)胡幼桃(江西省財政廳廳長):去年稅費改革後,我到一個過去農民陳情比較多的窮縣,看到農民們拿著現金排隊交稅,那個場景很是讓人感動。當地農民告訴我,稅改後他們的減負率達到55%,該給國家交的稅他們一定交。過去,農民在交稅問題上有抵觸情緒,是因為不該交的你要他交、該少交的你要多收,收費標準不透明。所以,不要總把責任推到“農民不聽話”上去,要從我們有沒有堅決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減負等農村政策方面反思。
  (現象三)農産品賣難是“三農”問題中突出的難點。一些農副産品加工企業和農民簽訂了農産品收購合同後,把自己當成農民的“救世主”,甚至隨意壓價,認為自己能買下農民手中賣不出去的農産品已經很不錯了。
  (代表評析)劉浩元(德宇集團總經理):我覺得我們農副産品加工企業和農民之間不應該是簡單的買賣關係,我依靠農民的資源生産我的産品,農民依靠我們找到穩定的市場。企業要邊和農民交朋友邊做買賣,千萬不能在農民面前端出老爺架子,更不能在收購價上“控制”農民,要把自己的利益和農民利益相提並論才行,因為我們的生存基礎來自農民。
  (現象四)農村信用社本來是金融聯繫農村的紐帶,但一些農村信用社“嫌農愛商”,擔心農民會賴賬不還錢,把貸款全放給了企業。前些年一些地方的鄉鎮企業不景氣,造成部分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增加,陷入虧損。
  (代表評析)孫工聲(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丟掉為農服務,就是忘了農村信用社姓什麼。去年江西省信用社發放的農業貸款90%以上是發給農民的小額信用貸款。去年,農戶貸款本金到期償還率超過80%,利息回收率超過90%,這説明今天的農民正在成為信用農民。去年江西省信用社甩掉了連續8年虧損的帽子,信用農民對此功不可沒。
  (現象五)農民工進城有幾怕,其中一怕就是怕看城裏人的“白眼”,怕被城裏人叫做“鄉巴佬”、“土老冒”。城裏人對農民工有三種不客觀的認識,一是認為他們素質低,二是認為社會治安問題大多由他們引發,三是認為他們搶了下崗職工的飯碗。
  (代表評析)熊盛文(江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城裏的高樓大廈很多是農民工一磚一瓦蓋起來的,城裏人請的家裝工很多也是農民工,城裏人的生活離不開農民工。我們應該看到,進城務工的農民是農民當中相對優秀的那部分人。在社會治安秩序方面,關鍵是要加強管理。我們應該友善平等地對待農民工,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取消對農民工的歧視性用工限制,讓進城民工享受公正待遇。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