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分析
 
 
 
兩會開放度體現政治文明開放度

  時間:2006-03-03 12:51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新京報消息:2006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有關人士向外界透露,今年全國兩會的開放程度將創歷年之最。與往年相比,今年更將大幅增加廣播電視媒體對人大會議的直播場次、所有的記者招待會都可以直播、增加向境外記者開放的大會場次、政協大會也將首次直播。此外,還設立了兩會的新聞中心網頁,及時刊載兩會最新公告和資訊。兩會也將採取具體措施,鼓勵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更多接受中外記者的採訪。

  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的兩會,人們在關注議題和內容的同時,也對兩會的形式和開放問題表現出了強烈的關注。

  回顧近年來兩會報道形式的變化過程,我們看到,從直播大會開幕式,到熱線電話直通兩會,再到短信形式連線委員代表,兩會越來越散發出濃厚的透明和民主氣息。

  兩會逐漸從廟堂深處走進公眾的視野,姿態愈加開放和親民,這無疑體現出政治文明的進步。

  長期以來,我們一談到資訊公開,總是把其局限于“政府資訊的公開”,其實資訊公開完整的定義是“公共資訊的公開”,即,不僅是政府,人民代表大會、政協會議等重要公共機構等的資訊和活動也要向公眾公開。因為,資訊公開的本意,是要讓國家權力運作的全過程都能在人民“看得見”的情況下進行,政府只是這個過程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各級人大屬於國家或地方的最高權力機構,是這個過程的源頭;政協具有通過參政影響政府決策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大、政協和政府一樣,也有向公眾公開自身資訊和活動的責任和義務。

  同時,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産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公開是監督的前提,如果要接受人民的監督,勢必要公開各項可以公開的資訊;敢於公開人代會的有關進程,也表明瞭願意接受人民監督的態度。

  隨著科技的發展,充分利用資訊技術,可以更好地增強人大、政協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比如公眾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快捷方便、及時準確地了解人大制定的相關立法資訊,以及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關注話題,而人大在立法監督以及決定國家公共事務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網路、報紙讓更多公眾參與,推動人大決定國家重大事務過程的科學化、民主化。

  可以設想,在全國兩會過程中,電視的直播,網友與代表委員的零距離交流,不僅能讓公眾在第一時間直觀地看到代表委員如何參與國家方針和政策的決策過程,他們是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否表現出了應有的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準,而且通過全面互動,直接把公眾對於國家政策和事務的意見與建議反饋給代表、委員。兩會越開放,資訊溝通和表達的渠道越暢通,國家政治生活的大門對公眾敞開得也就越大,公眾與人大、政協之間將更加水乳交融,血脈相連。

  民主的決策是透明的決策,也是公眾參與的決策。一個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政治生活的開放程度、言路的暢通程度,以及以什麼樣的具體措施去加強和培育公眾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參與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説,要推進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打造開明政府,開放的兩會將起到示範效應。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