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3月1日電(記者王炤坤、南婷)“我國真正能走出去的文化品牌還沒有形成和世界品牌競爭的實力,尚處于需要大力扶持的階段,國家應在文化品牌的扶持上建立連續性的政策,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的文化輸出到世界主要文化消費市場上去。”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李力呼吁我國在品牌文化方面進行立法支持。
“文化產業必須由它的品牌來代表,我建議首先對已經創立的品牌給予更多政策上的扶持。”李力見證了著名舞劇《一把酸棗》的成長:從2002年至今,《一把酸棗》已在國內外先後進行了近600場的舞臺演出。他說,事實證明,藝術作品品牌的形成既需要經歷一個較長周期的不間斷錘煉,還需要在國內外不同價值觀背景下進行交流、得到檢驗。“現在國家推出了一些文化精品,但是真正得到市場認可的還是為數不多。並不是被評上文化精品就證明是品牌,還需要通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眾多指標來驗證,逐步建立起一個和世界接軌的市場競爭機制。”
在國外進行演出時,李力發現世界著名音樂劇《貓》《新聞小姐》等都是由世界一流文化包裝公司進行打造宣傳,而我們的演出則是由華人創建的小公司包裝進行半交流半商業性質的演出。“2007年我們在澳大利亞演出了11場次,上座率達80%以上,票房收入350萬元。同期《新聞小姐》也在澳大利亞演出,同樣的票價和上座率他們演出了6個月。我們在輸出作品的時候就是在打‘遊擊戰’,受經濟因素限制,拼命地減少表演人員、舞臺道具以降低成本,以至于影響到了作品的質量。”
通過比較眾多發達國家文化消費品產生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李力發現,文化消費對于國民經濟的拉動和國家形象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國目前文化產業品牌少、人才基礎不夠扎實,文化投入轉變成產業的甚少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落後,使得目前我國從事文化行業的人員進行創新的比例更小,也是導致國外對我國文化的認識僅停留在功夫片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力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府決策機構、創作機構、傳播機構以及營銷機構的合力經營,尤其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可以嘗試從產業結構調整上著手,通過立法等政策上的支持,把現有的文化資源有規劃、有重點地開發利用,形成政府主導的品牌文化產業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