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全國人大代表張炳功談防範投融資問題和風險

  時間:2009-03-06 14:0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  全國人大代表、審計署重慶特派辦特派員張炳功在6日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表示,2009年地方政府在落實中央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措施中,要注意防範投融資問題和風險。

  記者:2009年,政府的主要任務是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主線,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面實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所有計劃。在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過程中,您認為尤其值得注意的風險隱患是什麼?

  張炳功:中央政府擬於2年內投資1.18萬億元,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投資共約4萬億元,有一大部分資金需要企業自籌和地方配套。在這種形勢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將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地方政府設立的各類投資公司、資産經營公司等投融資平臺,主要服務於城市基礎設施的開發和建設、中小企業及教育融資等,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就我國現狀而言,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一直在探索中發展,作為城市化發展的産物,這些投融資平臺的運作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風險。如果問題不解決,在新啟動的這一輪政策擴張中,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問題將凸顯,難以發揮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準,提高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金的效能和社會資金配置效能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風險不容忽視。

  記者:您認為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張炳功:我認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實力不強,實物資本難以變現。地方政府成立的投融資平臺,其註冊資本絕大部分為當地城市道路、橋梁、公園等公共設施,現金注資很少。實力不強,規模不大,資産不實,投融資能力不足。如果投融資平臺出現經營風險,這些實物資産是無法變現的。

  二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責任主體不清晰。地方政府成立的投融資平臺,投融資主體有事業單位、企業法人、臨時機構,還有常設部門,項目法人公司組建滯後。由於依託政府,大都屬於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市場化投融資“借、用、管、還”的責任主體不清晰。

  三是投融資方式比較單一,融資渠道狹窄。地方政府由於可支配財力有限,融資渠道狹窄主要是銀行貸款、少部分信託投資基金等。投融資方式比較單一、産品缺少多樣性、過多依賴土地收益,許多低成本投融資方式地方政府涉獵較少。

  四是制度建設滯後,操作程式不規範。國家和地方至今沒有出臺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有關政策規定,也沒有規範的操作程式。這對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經營管理水準和投融資運作能力提出了挑戰,對國有資産的可持續經營和良性發展産生重要的影響。地方政府只能結合實際情況自行運作,不利於監督管理。

  五是歸還投融資本息的資金過度依賴地方政府財政投入。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主要承擔大量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大部分項目是社會效益重於經濟效益,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資産負債率高、資産利潤率低,實力較弱,項目自身無現金流或現金流不足,不能滿足償債需要,歸還投融資本息的資金主要依賴地方政府財政投入。

  記者: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面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張炳功: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面臨的主要是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銀行對防範金融風險,保證金融安全非常重視。因此,銀行信貸資金除了向國有大中型企業投入外,更願意投向政府主導的項目。我國一些地方財政還是“吃飯財政”,不少地方政府都利用融資平臺籌集發展資金。這樣一來,將有大量的銀行資金涌向政府的投融資平臺,銀行信貸風險過於集中,風險管理加大。如果政府財政困難,項目資本金投入不到位,每年安排的財政資金有缺口,銀行信貸資金不僅被迫充當項目資本金,銀行資金財政化,還因銀行貸款到期本息難以收回,産生大量不良資産,形成金融風險,危及金融安全。

  各級地方政府紛紛通過政府投融資平臺,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或由地方政府所屬的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融資,但歸還到期貸款和企業債的資金來源,主要依賴財政(財政擔保)或部分依靠公司經營收入。目前,作為地方政府,財力的主要來源是土地供應和相關領域的收費等。在國家耕地保護日趨嚴格的背景下,土地出讓融資越來越難,加之房地産市場不景氣,土地出讓受到影響,地方財力將非常緊張,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如果經濟結構、品質再出現問題,銀行就可能出現新的壞賬,金融風險將轉化為財政風險。此外,財政變相擔保存在法律風險隱患。
  
  記者:對於防範、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給經濟運作造成的風險隱患,您有什麼建議?

  張炳功:地方債務潛在的風險不可忽視。如不能及時防範和化解,將會嚴重威脅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危及國家金融和財政體系的安全。在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更應注重財政風險預警和防範。因此,我建議國家結合公共財政建設,儘快出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有關法律法規,規範行為,促進發展;儘快建立財政風險預警、防範機制,深化改革,打造合理的地方政府事權、財權和有限債權,更好地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服務全局。

  記者:作為國家審計的一員,您是如何理解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審計工作提出的要求?

  張炳功: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09年要推進政府自身建設,提高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能力。他強調,今年政府投資力度大、新上項目多,要確保監管到位,絕不能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絕不允許利用擴大公共投資為單位和個人謀取私利。各級政府都要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強化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做到行政權力運作到哪,監督就落實到哪,財政資金運用到哪,審計就跟進到哪。這是總理對我們審計工作的肯定和信任,更是向審計工作提出的要求、交辦的任務。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著來自內外的雙重風險和威脅,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肩負著“通過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保證國家各項政策能夠有效實施,使國家機器健康、安全地運作”的政治責任與歷史使命。國家審計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推進依法行政、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根本目的;要把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國家利益、推進民主法治、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要認真履行法定責任,把監督檢查中央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作為2009年審計工作的中心任務,關注金融安全、財政安全、國有資産安全、民生安全和環境安全,切實搞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跟蹤審計,進一步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充分發揮審計在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作中的“免疫系統”功能。作為一個審計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