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
 
 
  來源:      日期:2007-02-26 15:15

 

  誰弄臟了我們的家園,誰降低了我們的幸福感,誰該為漠視環保的短視行為負責?日前,新華網特別策劃推出了2007年全國“兩會”大型專題調查。截至目前的調查統計顯示,超過90%的網民認為環境保護工作極其緊迫,刻不容緩;一半以上的觀點聚焦在重拳打擊、強力整治污染環境的不法行為上;同時有近七成網民認為,地方政府和地方環保部門應在環保工作中擔負更多責任。 
 
   網上民意取向與政府工作重點高度一致

  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每年節能4%,減排2%”的目標,而去年底國家環保總局公開披露的數據顯示,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兩天發生一起突發性環境事故,群眾環境投訴增加了三成。

  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指出,2007年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全力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減排指標體系、準確的監測體系和嚴格的考核體系。要把強化政府責任作為完成污染減排目標的關鍵環節,配合有關部門建立問責制度,並且每半年公佈一次全國和地方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説,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經濟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發生的環境問題在中國20多年裏集中體現。環境資源問題已經對建設和諧社會構成了嚴重挑戰,成為影響經濟、制約社會、涉及政治的大問題。“經濟如果出現問題,宏觀調控可以解決;但環境出了問題,是多少年都難以扭轉的。”

  在新華網推出的系列調查中,關於環保問題的調查備受關注。網上的民意取向與政府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形成了高度一致。不少網民認為,環境問題已經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不利於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成為未來發展的包袱,損害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必須採取有力、有效的改善措施。

  新華網友“豫章考拉”呼籲説:“環保關係著民生大計。為謀求利潤最大化,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對這種行為,必須重拳處理,嚴厲打擊!”網民“淙淙溪流”則期盼“嚴厲依法整治,不要只給我們的後代留下美麗的照片!”

  客觀看待減排目標未實現 網民沒有失去信心

  去年全國主要污染減排目標沒有實現,很多網民非常關注,並全面、客觀地給予評價。關於未達標的主要原因,近40%的網民認為是“執法力度薄弱,違法排污屢禁不止”,20%認為是“重污染企業産能沒能得到有效控制”,17%認為是“環保投入不足,政策措施尚未見效”。

  因此,對於“你是否贊同為了保護環境,寧可放慢經濟發展速度”的提問,78%的網民選擇了“同意”。網民“南語”認為,“犧牲環境換來經濟發展,無異於飲鴆止渴,遲早要付出更大代價。”

  對過去一年政府部門在環保方面所做的工作,有86%網民表示“不太滿意”。對於環保工作透明度,雖然有部分網民認為“政府部門敢於公開承認工作中的不足很難得”,但選擇“透明度差”的網民比例仍然高達72.40%。

  但網民並沒有失去信心。新華網友“山東人耿直”留言説:“減排目標沒有實現,並不意味著環保部門沒有盡力!”網民“京城江城”則指出,“雖然去年主要污染減排沒有達到2%的預期指標,但我們欣慰地看到排放量增速明顯減緩。我們應該對在‘十一五’結束時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充滿信心!”

  網民建言:建設生態和諧中國 僅靠環保部門一枝難秀

  網民普遍認為,去年環保領域新政頻出,“風暴”刮出了效果,但也暴露出環保部門監管力量薄弱的問題。他們呼籲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努力,尤其寄望地方政府和地方環保部門拿出“男子漢大丈夫”的魄力,一起完成保衛祖國秀美山川、建設生態和諧中國的歷史重任。

  在“誰應當在環保工作中擔負起更多責任”的問題上,70%的網民選擇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環保部門”,選擇“企業”和“環保總局”的分別為13%和不到10%。網民“益言九頂”在帖文中表示:“必須遏制住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逐GDP增速的‘勃勃野心’。科學發展不是喊在嘴上的口號,而應是裝在心裏的指針!”

  網民紛紛為環保工作建言獻策。新華網友“長江衛士”和“實話實説”分別認為“環境問題不可一罰了之,必須堅決問責,一問到底!”“建設生態和諧中國,僅靠環保部門一枝難秀,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潘岳認為,環保部門不是孤軍奮戰,而是“一支暫時孤獨的先遣隊,一定會有源源不斷的後援跟上來”。

  對於治理環境污染和防止能源浪費,54%的網民認為應該“完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賦予環保主管部門更多實權,集中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還有15%的網民認為應該“大力推進環保宣傳,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讓環保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高級責任教授王光謙指出,由新華網推出的“兩會”系列調查吸引了數萬網民的積極參與,表明網際網路已成為民眾參政議政的一個重要渠道,成為匯聚民意、反映民情的一種有效手段,其中也彰顯出網路民意正朝著理性和建設性邁進,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一股積極力量。

  來源:四川線上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