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靳克文:要努力探索我國食品安全新路
 
 
  來源:      日期:2007-03-12 13:45

        新華網人民大會堂3月12電  全國人大代表、漯河市委書記靳克文今天做客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兩會聯合直播間,並接受了記者專訪。靳克文說,抓好食品安全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漯河市是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要努力探索我國食品安全的新路,讓百姓吃的放心、吃的安全。

     靳克文介紹,2006年漯河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單位168家,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80億元,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完成增加值95.7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5.4%。讓老百姓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呢?就是堅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推行食品加工的標準化生產。

     首先是抓源頭。農田是食品加工的第一車間,抓源頭就是抓好農產品生產的第一關,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雙匯產品之所以質量好,就是雙匯集團十分重視基地建設,對基地生豬養殖實行“五個統一”,統一供種、統一供飼料、統一防疫、統一污水處理、統一收購,每頭豬都有編號,屠宰前每頭豬還要進行全面檢疫,一旦發現某頭豬有質量問題,立刻就知道是哪個基地提供的生豬,這樣就把有問題的生豬真正擋在了加工車間之外。

     二是抓加工。在食品生產加工方面,漯河在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同時,還制定了88個地方和企業標準,培育壯大了一批食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目前,全市有4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61家市級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首位。正是一大批龍頭企業實施標準化生產,確保了漯河數千個品種的食品安全。

     三是抓流通。在農產品產銷環節上,推行了無公害蔬菜市場準入制度,在全市共設涉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站點328個,健全了市、縣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兩級三層的質量檢驗檢測體係,形成了上下聯動、覆蓋全市的監測網絡。對于散裝食品安全管理,強力推行了標識制度,做到“四統一”:統一制定方案、統一產品分類、統一標簽格式、統一標識內容。

     四是抓品牌。長期以來,漯河強力實施名牌戰略,致力于扶優扶強,引導消費,培育出了一批知名食品品牌。雙匯、南街、北徐、樂天澳的利4家企業進入了中國食品工業百強,8家企業進入全省食品工業50強,全市食品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河南省著名商標10個、河南省名牌產品13個。漯河的肉制品、面制品和無公害蔬菜等產品遍布全國各地,走上京城老百姓的餐桌。漯河的食品不僅讓百姓吃的放心、更吃的舒心。

     靳克文說,食品安全問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除要抓好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性監管外,還要注重經常化、係統化管理,常抓不懈,這就需要建立食品安全的信用體係。漯河市主要是構建了“三個體係”,即構建政府監管體係、行業自律體係和社會監管體係。

     一是建立政府監管體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高規格的食品安全委員會,市長親自任主任,兩名副市長任副主任,25個市直單位一把手任成員。縣、鄉均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配備了專兼職工作人員,1256個行政村全部配備了食品安全信息報告員,實現了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無縫覆蓋。並對村級食品安全信息報告員開展業務培訓,做到持證上崗。把食品安全工作目標納入各縣區、各有關單位年度目標考評體係,實行“一票否決”,形成了“政府指揮、食品監管局領唱、各部門齊唱”的食品安全工作大合唱。對長期守法誠信的企業,在項目建設、土地徵用、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對失信的企業媒體曝光,嚴厲懲處,努力做到:達不到食品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不準上市出售,達不到食品生產基本條件的企業不準開工生產,達不到檢驗合格標準的食品不準出廠銷售。

     二是建立行業自律體係。按照自願、自主、互助、互動原則,把生產經營者組織起來,建立起協會組織,或推行會員制,實現信譽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享、資源共享。目前,我市已在農村建立近200個基層食品行業協會。

     三是建立社會監督體係。聘請監督員,延伸食品安全監督觸角。設立公開欄,解決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尤其是《漯河日報》專門開辦食品周刊,每周都要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實行舉報制度,設立舉報電話20多部,舉報箱50多個,激發群眾主動參與熱情。

     “三大體係”的建設是實現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證。通過建立政府監管體係,延伸了監管者的組織領導網絡和行政執法網絡;通過建立行業自律體係,增強了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意識和誠實守信意識;通過建立社會監督體係,提高了消費者的識假辨假能力和依法維權能力。

  來源:新華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