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炳權代表:要促進外貿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擴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梁偉發代表:過去,大家都把環保要求當成引進外資的包袱,今天,“環保包袱”完全能夠變成環境優勢
徐少華代表:對外開放,就要參與全球競爭,要參與競爭,必須具備核心競爭力
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當前,對外開放已不能再走過去那種粗放型的老路,必須轉到更注重優化結構、提升水平的科學發展新路上來。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要優化進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注重引進外資質量,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引導和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支持有實力、有信譽、有競爭力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
平衡外貿進出口結構
多年來,努力擴大出口一直是我國外貿發展戰略。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外貿出口迅速增長,貿易順差也不斷擴大。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副省長湯炳權說,國際產業轉移及相應的順差轉移,是我國順差擴大的外因;我國工業化加速和內需相對不足,造成了對出口的較高依賴,是順差擴大的內因,“外貿順差問題的症結不是出口太多,而是進口相對太少。”
去年,以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為重點,積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成為我國外向型經濟一大亮點。我國兩次降低汽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並進一步減少非關稅措施,使進口有數量限制的商品不到進口總額的1.5%;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經濟手段,鼓勵國內短缺性商品和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進口,鼓勵引進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出口了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術、自主品牌產品。
湯炳權說,要促進外貿平衡協調、又好又快發展,必須繼續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上下功夫。除了擴大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軟件和機電產品等出口和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高新技術、關鍵設備的進口,大力發展一般貿易,推動加工貿易扎根發展和轉型升級以外,還應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提高貿易自由化程度,特別是,要積極拓展服務業、文化、技術、人才等領域的對外合作。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必須注意引進高端行業和低污染、低能耗的項目。”全國人大代表、河源市委書記梁偉發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引進外資問題的思考。“招商引資,決不能饑不擇食!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梁偉發說,3年多來,被河源的環境高門檻兒“擋在門外”的項目有200多個,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按投入產出1:3折算,河源4年來犧牲了近千億元的工業產值。就在去年底,有一家外資企業計劃投資3.5億美元在河源建線路板廠,企業建成投產每年可對當地貢獻利稅1億元以上。然而,當推算出這個企業日廢水排放量在3000立方米至4000立方米時,河源果斷地將其“拒之門外”。
“過去,大家都把環保當成引進外資的包袱,我們今天有了新的認識,‘環保包袱’完全能夠變成‘環境優勢’。”梁偉發介紹,去年,河源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空氣環境質量仍然保持在國家一級標準,新豐江、楓樹壩水庫保持在國家地表水I類標準,東江幹流河源段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II類標準。
增強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走出去
隨著我國本土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少有實力的中國企業開始投資海外,積極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單是廣東省,至去年底已在境外設立各類企業達1635家,遍及港澳、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協議投資53.6億美元。
“對外開放,就是參與全球競爭,要參與競爭,必須具備核心競爭力。”全國人大代表、湛江市委書記徐少華在發言中把“核心競爭力”看作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前提。他認為:“要促進我國產品、服務質量的提高,積極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具備在國際市場強大競爭力,既是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也是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他建議,國家有必要選擇有前景的戰略產業和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數字中國
2006年
據海關統計,我國對外貿易規模高達17606.9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3.8%,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增速已經連續5年保持在20%以上。2006年我國外貿出口9690.8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20%。
2007年
要優化進出口結構,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擴大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進口。(記者 劉泰山 賀林平)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