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人大政協九屆五次會議-兩會與兩岸
兩會與兩岸


 

閩臺合作是篇大文章——訪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省長習近平
 
 
  來源:      日期:2002-03-15 08:43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一水相連,兩地關係歷來密切。”
  “大約三萬年前臺灣與福建是連在一起的大陸。”
  “大約一萬年前,福建的東山島還有一段陸地可以通行到澎湖、臺灣,這條通道被稱為‘陸橋’。”
  ……
  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間期,接受記者專訪的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談起閩臺淵源,如數家珍。
  “閩臺合作是篇大文章!”習近平說,“改革開放以來,臺灣一直是福建最大的境外投資來源地之一,是福建省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二00一年福建抓住臺灣島內產業轉移的新機遇,在鞏固臺商原有投資的基礎上,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兩個領域吸引臺資上有較大的進展。合同利用臺資和實際到資分別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二點五和百分之三點四,全國第一座臺商會館——廈門臺商會館竣工並開始招商。到二00一年底,福建累計實際利用臺資八十八點七九億美元,約佔祖國大陸實際利用臺資的百分之三十,臺資已經成為福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力量。”
  “易位相看,閩臺合作也給臺灣經濟增添了活力。臺灣企業利用福建省比較低廉的土地、電價、勞動力以及國家和福建賦予的優惠政策,拓展了發展空間,提高了國際競爭力,促進了臺灣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絕大多數臺灣企業在福建經營狀況良好,獲得了較佳的經濟效益。”習近平說。
  “但是,近兩年來,福建引進臺資有所下滑,原因何在?”,對此,這位八閩的“父母官”毫不隱諱:在新一輪臺商投資祖國大陸的熱潮中,越來越多的臺資企業選擇了長江三角洲,這是經濟規律使然。
  “過去,福建以獨特的地緣、血緣、人文及勞動力資源充裕等優勢,使引起臺資處于領先的位置。如今,面對全球的產業重組,臺灣興起一輪產業結構大調整。以信息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為主導的臺灣企業紛紛選擇祖國大陸作為發展基地,投資由基地創匯型轉為市場搶佔型。而福建產業基礎較弱,科技人才不足,市場容量及輻射能力有限,產業關聯、物流配送等綜合配套能力弱,對臺資的吸引力有所弱化。”
  那麼,福建將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呢?習近平已開始了他的“謀篇布局”,他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辦好現有臺資企業和臺商投資區,引導現有臺資企業增資擴產,這是立足點。
  二是發揮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鞏固壯大傳統產業,這是基本點。
  三是營造局部區域環境優勢,有選擇、有重點地引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這是新亮點。
  四是加大對臺灣百大企業招商引資的力度,這是突破點。
  習近平強調,福建要抓住臺灣新一輪產業外移和兩岸先後加入世貿組織的“兩個機遇”,做到擴大招商引資與辦好現有臺資企業、吸引臺資與做臺商工作的“兩個結合”,不斷拓展閩臺經貿合作領域和方式,努力構築“四大基地”,即對臺通商貿易基地、臺資企業營運基地、對臺農業合作基地、兩岸旅遊合作和休閒基地,進一步提高閩臺經貿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在八閩大地已工作多年的習近平對“第二故鄉”有著一種不可言語的使命感。他指出,今後福建省還將按照“以項目帶政策,一項一策,個案協調”的辦法,開辟綠色通道,切實作好重點對象,重點項目的跟蹤落實,將進一步強化服務,扎扎實實地幫助投資者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投資者有利可圖,實現“雙贏”。
  習近平表示,福建將本著“優勢互補、互信互利、務實創新、共同發展”的原則,努力做好閩臺合作這篇大文章,為促進兩岸“三通”,進而為促進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