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十屆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4位委員答記者問
 
 
  來源:      日期:2005-03-08 10:35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李斌、顧瑞珍、茆雷磊)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7日下午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葉青、索麗生、鄭一軍、葉文虎就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1、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全新社會發展戰略

     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葉青說,所謂“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加強管理、宣傳教育等手段,動員和激勵全社會節約資源,更有效地利用資源,達到以盡少的資源消耗來滿足人們日益增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用最少的物質消耗來支撐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葉青說,和過去提的“勤儉建國”相比,節約型社會內涵更廣泛,要求發展的層次更高,它不僅僅強調節約,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社會發展戰略,要求用少量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地實現循環利用,以保證社會的需要。葉青說,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發展中大國,資源供給不足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是當務之急。目前,要著力培養人們節約資源的觀念,處理好資源和人口增長、生態環境的關係,推動社會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資源高度利用、生態環境變好的發展道路。(小標題)建築節能舉足輕重、刻不容緩

     在回答關于建築節能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建設部原副部長鄭一軍說,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鼓勵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的建設。對于建節約型社會來說,建築節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舉足輕重、刻不容緩。

     鄭一軍說,我國城鄉建築保有量約為400億平方米,其中99%左右是高耗能建築。從數量上來說,建築用能已經佔到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近三成。

     鄭一軍表示,令人感到非常憂慮的是,我國的建築能耗非常之高。比如說,我國單位建築採暖用能是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的三倍。但建築用能的這種浪費狀況還沒有引起全社會的充分重視。比如說,我國已制定節能建築的強制性設計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來設計,可以實現建築節能50%的目標。現在已經進入第9個年頭了,但真正按照這個標準去做的在新建築里還不到10%。

     鄭一軍說,我國現在仍處于建築高峰期,專家預測到2020年還會新建200億平方米建築,如果這種現狀繼續下去,建築用能的浪費將可想而知。為扭轉這種狀況,至少應該做到:第一,強化約束機制,建議盡快修改節約能源法,讓法律更具操作性。同時,盡快出臺建築節能管理條例,使建築節能有章可循。第二,加快現行供熱體制改革,把供熱消費真正跟居民的利益挂起鉤來。當然,政策支持、技術服務體係上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2、水資源形勢嚴峻

     節水潛力很大在回答水資源短缺問題時,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說,有幾個數字可以說明我國水資源的嚴峻形勢和節水的緊迫性:我國水資源總量是2.8萬億立方米,受開發利用、洪水、生態需要等種種因素影響,實際能利用的水資源大概是8000億到9000多億立方米。從1949年到本世紀初,我國的實際用水量已經從約1000億立方米增加到5400億立方米。

     索麗生說,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用水量還會不斷增加,水資源形勢將更加嚴峻。與此同時,用水粗放、用水浪費的現象很普遍。

     索麗生“舉例說明”:我國每立方米水能生產出的工業生產總值大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用水效率低;我國一般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大概是60%左右,而發達國家可以達到85%以上;城市用水方面,有很多城市的輸水管網和用水器具漏損率超過20%。另外,我國污水處理回用、海水利用、雨洪資源利用水平也比較低。“這些問題也顯示出我國節水潛力很大。根據試點的經驗,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並且採取綜合利用、資源保護和優化配置等措施,用水量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索麗生預計,到2030年,當我國人口達到高峰時,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我國用水量也將趨于零增長。屆時,就可以通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支撐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政府應積極推進循環經濟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文虎委員在回答關于循環經濟問題時說,循環經濟是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意味著人類社會發展方式從與自然環境對抗轉向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

     “政府在推進循環經濟方面起著主導作用。”葉文虎說,“政府以及職能部門,包括全體公務員,應加深對循環經濟的內涵、歷史地位、作用的理解和認識。這是政府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方面首先應該做的工作。”葉文虎說,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所以,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政府應該制定新的遊戲規則,或者把現有的一些規則加以修改,使它有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

     “最重要的是要使物質的流動能夠循環起來,成為環狀。”葉文虎指出,“這就需要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部門——廢棄物再利用產業,沒有這個產業,這個環狀是形成不了的,政府要著力培育這個產業。”

     葉文虎說,新產業的形成一定要有新技術的支撐,政府應該開發研究相應的新技術。政府還應引導公眾提高循環經濟意識,引導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組織和引導公眾、企業自覺有序地參與到循環經濟里面來。(完)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