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述評

時間:2009-04-16 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以來,文本研究逐漸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和研究路向。其中,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取得一大批成果,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興起與緣由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學者們發現,原來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在基本範疇、觀點、命題方面,還是在原理、體系、結論方面,都存在缺乏原始文本依據的情況。當然,這並不是説以前的學者在研究中沒有引用過經典著作中的話語,而是指在一些情況下將不同時期、不同文本、不同語境中的論斷不加分析地直接引用,從而導致在一些方面曲解了經典作家的意思,無法呈現其思想的真實面貌。因此,準確、全面、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必須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的文本研究。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界開始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方式。長期以來,一些學者崇尚思辨,梳理、考證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少。其實,抽象的探討既無助於學術本身的積累,更談不上對現實問題的回應與解答。文本研究並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全部內容,但它是這種研究的基礎。順應人文社會科學重建學術規範的呼喚,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文本研究的基礎意義日益凸顯。 

  成果與進展

  關於文本研究方法的討論。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回到馬克思”這一提法的理解。學者們提出這一口號,是希望廓清籠罩在馬克思身上的迷霧,還原馬克思及其學説的真實面貌。解釋學流行以來,我國學界又引入“視界融合”的概念。不少學者認為,文本不單是由作者完成的,文本的解讀者也參與到了寫作之中,文本解讀是解讀者與作者之間就同一問題進行對話的過程。另一些學者認為,“視界融合”論的積極意義不容否認,但嚴格來説,所謂“對話”很難成立,因為解讀者與作者並不處於同一時空情境中,無法進行面對面的傾談,只有解讀者去接受作者的思想,作者無法接受解讀者的反饋。因此,不能把形象化的比喻奉為學術研究的原則。這些探討,深化了人們對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方法的認識。

  關於文本研究史的整理。一些學者花了很大精力進行文本研究史的清理工作。王東所著《馬克思學新奠基——馬克思哲學新解讀的方法論導言》一書,分析了過去流行的解讀模式的歷史貢獻與歷史局限,提出要創立富於21世紀時代精神與中國特色的“馬克思學”。筆者撰寫的《清理與超越——重讀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礎與方法》一書,對馬克思手稿、筆記、藏書的保存、流傳情況進行了梳理,對馬克思一生撰寫的著述和書信進行了統計,從中選取53部最能代表馬克思思想特質、內涵以及發展歷程的重要著述,對其寫作與出版情況進行了考證。

  關於國外“馬克思學”的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加強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必須深入了解國外“馬克思學”界的研究動態,不只是關注那些對馬克思思想當代影響的總體評價,更重要的是緊密跟蹤西方學界在具體文本探討中的最新進展,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第二版(以下簡稱MEGA2)新的編輯、研究狀況。在這方面,魯克儉所著《國外馬克思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一書,廣泛收集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英語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文獻,分專題對國外學者關於馬克思思想來源、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係、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術關係”、馬克思一生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思想、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重建、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研究及爭論等問題,進行了全面介紹。此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雜誌還專門開闢了《“馬克思學”研究》欄目,系統介紹國外“馬克思學”界的前沿動態,發表了一批具有重要資料價值和分析深度的論文。

  關於文本個案的研究。這方面最顯著的成果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研究。張一兵主持翻譯了其中的“廣松涉版”並撰寫了長篇序言,魏小萍、魯克儉、韓立新和筆者等先後發表了關於這一文本研究的系列論文。通過這種研究,學者們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産生背景、寫作過程、版本等進行了詳實的梳理和考證,特別是對其中“費爾巴哈”章的“梁讚諾夫版”(1926)、“阿多拉茨基版”(1932)、“巴加圖利亞版”(1966)、“新德文版”(1966)、MEGA2“試編本”(1972)、“廣松涉版”(1974)、“英文版”(1976)和MEGA2新的編排設想以及順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對馬克思中學文獻、“巴黎筆記和手稿”、《神聖家族》、《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共産黨宣言》創作與傳播史、馬克思晚年筆記等的研究較之前都有了新的進展。

  關於專題史的研究。在這方面,趙家祥、豐子義合著的《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及其當代意義》一書,對馬克思理論視野中的東方社會問題,特別是對近年來引起學界較大爭議的“亞細亞生産方式”、“跨越‘卡夫丁峽谷’”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和甄別,並闡明瞭這些思想的當代意義。魏小萍所著《追尋馬克思》一書,則對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此外,學者們對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資産階級權利”與“市民權利”的關係、馬克思的“現實生活”世界觀、社會形態演進的階段性劃分等問題都做了比較詳細的梳理,深化了認識。

  問題與對策

  國內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當前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相應的對策與解決方案。

  消除國內學界對文本研究的誤解。應進一步認識文本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整體格局中的地位和價值。這種研究本應是每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分內之事,但一些學者並沒有把它看作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基礎和理解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途徑,而是把它當作少數人的特殊興趣和研究路向。因此,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首先應消除對文本研究的意義和作用的誤解。

  提高文本研究的國際化水準。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進一步提高研究者的外文水準。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並非不能以中譯本為基礎,然而,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從研究對象的母語出發展開研究。二是對外翻譯介紹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國內學者加強了與國外“馬克思學”界的交往,國際同行已經知道有中國學者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對具體研究工作並不了解,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成果很少被翻譯成外文發表。三是支援我國研究者參與國際馬克思文獻的編輯工作。

  加強對《資本論》的研究。在近年來的文本研究中,《資本論》研究整體進展不大,只有個別研究者涉及這一領域。因此,應加大對這一文本的研究力度,以權威、完整、全面的文獻資料和版本作為重新研究《資本論》的基礎,突破過去把《資本論》僅僅看作單純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或只是對唯物史觀進行證實的哲學著作的研究思路,把對《資本論》文本的研究與對20世紀資本批判史的梳理、對資本與資本理論的當代發展的重新思考結合起來。

  拓展文本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當前,國內學界對馬克思著作的文本研究亟待進一步開闊視野、豐富內容。應將馬克思及其文本置於人類思想史的進程和圖景中,通過與其他流派、人物、文本的比較,凸顯其內涵與特點;放在歷史變遷與當代社會的格局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對照,闡發其現實價值與意義。只有這樣, 才能不斷拓展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作者聶錦芳 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題組成員)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