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時間:2009-04-24 09:22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2月2日本報理論版《本週話題》欄目推出“為什麼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能搞‘三權分立’”一組文章後,引起強烈反響。許多讀者來信來電對這組文章所表達的立場表示肯定和讚揚,並希望對這一話題繼續進行深入的解讀。不少讀者問:如何評價一個國家選擇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道路是否正確?西方的民主制度具有普世性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是否適合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相比,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如何在黨的領導下,更好發揮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就這些問題,記者近日採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二局局長陳勇、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羅文東。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不適合中國

  問:如何評價一個國家選擇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道路是否正確?

  陳勇: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産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放眼世界,我們可以看到,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即使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在政治體制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就拿西方國家來説,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制,英國、日本是內閣制,法國是半總統制。即使同一類型的政治體制,其權力架構和運作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如英國、日本、德國同樣是議會內閣制,但它們之間還是各有特點。可以説,世界上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發展模式。因此,不能以某一種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發展模式為標準來評判其他國家政治實踐的優劣。任何一國都不能脫離本國國情和實際,盲目照搬他國政治制度和模式。

  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1840年鴉片戰爭後,各階級、各階層圍繞在中國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曾展開長期爭論和激烈鬥爭。無論是君主立憲制還是資産階級共和制,都沒有搞成功。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是死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只能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總體水準達到小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國家政局穩定,56個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這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

  問:西方的民主制度具有普世性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是否適合中國?

  羅文東:我的回答是明確的,西方的民主制度並沒有普世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也不適合中國。

  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任何國家的政體總是與其國體相適應,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併為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而服務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普世民主制度。西方資産階級從封建王朝手中奪取政權以後,建立了一種適應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産階級統治要求的政體,包括議會民主、多黨競爭、“三權分立”等。這種政體雖然打著代表全民的旗號,實際上卻操縱在資産階級大財團及其代理人手中。其議員大多是職業政客,通常要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去搞競選,往往成為資産階級利益集團的代理人,分別代表某黨某派的利益。其議會也就成為各黨派爭權奪利的場所,執政黨和在野黨明爭暗鬥,無論哪個黨派上臺執政,都極力維護自己所代表的資産階級集團的利益,而不可能真正代表廣大民眾的利益。其議會、政府和法院也往往受不同壟斷財團的操縱,相互掣肘,唱對臺戲。這種“三權分立”的體制,雖然有權力制衡的作用,但議會卻時時牽制政府和法院,政府和法院要用很多精力去對付議會。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國內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和西方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圖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持國家政權的穩定至關緊要。鄧小平同志指出:“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權分立,多黨競選,等等。我們並不反對西方國家這樣搞,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制益處很大,很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避免很多牽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百年夢想,我們必須堅持好、完善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減少各種政治內耗,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