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德政治關係
中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于1972年10月11日建交。
1995年中德關係全面發展,7月江澤民主席對德進行國事訪問,11月德國總理科爾第四次訪華。兩國密切的政治關係有力地推動了其他領域雙邊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的發展。但1996年6月德議會通過了“改善西藏人權狀況”的反華決議,使兩國關係受到嚴重幹擾。9月兩國外長在聯大期間會晤,德方在會晤中強調德政府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認為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應通過對話解決。11月,赫爾佐克總統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
1998年4月,朱鎔基總理和唐家璇外長在倫敦亞歐會議期間分別會晤了科爾總理和金克爾外長。
1998年10月德國新政府組成後,強調要保持對外政策的連續性,重視與中國的關係。1999年3月唐家璇外長訪問德國。5月施羅德總理對中國進行了工作訪問,並于11月正式訪華,就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問題同中國領導人交換了看法。
2000年3月傅全有總參謀長訪德。6月底朱鎔基總理正式訪德。9月吳儀國務委員訪德並出席漢諾威世博會中國館館日活動。10月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同志應社民黨邀請訪德。11月的社民黨總書記明特費林訪華。12月的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訪華。
★ 中德經貿關係
德國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經貿夥伴,雙邊貿易額由1972年的2.73億美元增至1998年創記錄的143.5億美元。2001年雙方貿易額達235.3億美元, 創歷史最高。中國從德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有:成套設備、機械、儀器、五金礦產、鋼鐵、石油化工、醫藥、輕工業品、紡織品等。中國向德國出口的商品有:服裝、光學儀表、電力設備、音像制品、辦公設備、紡織原料、紡織品、鞋類、有機化學品、蔬菜、水果等。
截至2000年底,中國累計批準德在華直接投資項目2418個,協議德資金額123.33億美元,實際投入60.6億美元。其中2000年中國共批準德商在華直接投資項目293個,協議德資金額28.88億美元,實際投入10.23億美元。德在華投資居各國在華投資第9位。
有11家德國銀行在華設立了14個代表處及8家分行。歐洲最大的德國安聯保險公司已于1998年10月在上海設立安聯-大眾保險公司。
★ 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及軍事交往
中德兩國于1978年10月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在此協議框架下,雙方還簽訂有航天科技合作協定、海洋研究和海洋技術合作協議。1993年雙方簽署《中德政府在環境與發展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和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德兩國政府間科技合作的《會談紀要》。1995年雙方簽署了《關于成立中德高科技對話論壇的諒解備忘錄》。1997年4月中德高技術對話論壇成立,1999年12月中德科技合作聯委會舉行第15次會議。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研究機構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弗朗霍夫等機構建有合作夥伴關係。
2000年10月18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與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共建德“中德科學促進中心”成立。
中德兩國于1979年簽訂文化交流協定。1997年兩國簽署了中德1997-1999年文化交流計劃。目前兩國官方文化交流活躍,民間交流和商演頻繁。
80年代以來兩國教育交流發展很快。從1974年起,中國共向德派遣各類留學人員約2.6萬人。目前中國在德各類留學人員約1.4萬人。從1973年至1999年底,德共向中國派遣留學人員約1880人,現在華留學生超過1270人。雙方各有120對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際聯係。
1976年兩國在各自使館互設武官處。1997年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總參謀長傅全有先後途經德國;1998年德軍總監巴格爾訪華。
截至2000年底,中國北京、上海、遼寧、四川等省市已與德國的柏林、漢堡、巴符州和北威州等州市共建立了40對友好省州(市)關係。
中國駐漢堡和慕尼黑總領館分別于1984年5月14日和1997年6月7日開館。德國駐上海和廣州總領館分別于1982年10月15日和1995年10月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