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獨立日:4月1日(1979年)(伊斯蘭共和國日)
國慶日:2月11日(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日)
國花:玫瑰花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7:4。自上而下由綠、白、紅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白色橫條正中,鑲嵌著紅色的伊朗國徽圖案。白色與綠色、紅色交接處,分別阿拉伯文寫著“真主偉大”,上下各11句,共22句。這是為紀念伊斯蘭革命勝利日——公元1979年2月11日,伊斯蘭教太陽歷為11月22日。國旗上的綠色代表農業,象徵生命和希望;白色象徵神聖與純潔;紅色表示伊朗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國徽:由四彎新月、一把寶劍和一本古蘭經組成。新月是傳統的伊斯蘭國家的象徵;古蘭經位于頂端,象徵伊斯蘭教高于一切,是共和國行為準則的依據;寶劍象徵堅定與力量,有如巨刃摩天,力斬“惡摩”。四彎新月和古蘭經書本組成阿拉伯文的“安拉”(真主);而整個圖案呈圓形,象徵地球,表示“安拉”的伊斯蘭思想遍及全球。
國家政要:最高領袖阿亞圖拉賽義德·阿里·哈梅內伊(ayatollah sayyed ali khamenei),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後繼任領袖。總統賽義德·穆罕默德·哈塔米(seyyed mohammad khatami) ,1997年5月23日當選,8月4日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164.5萬平方公里。位于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是高原國家,海撥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有扎格羅斯山脈,東部是幹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北部里海和南部波斯灣、阿曼灣沿岸一帶為衝擊平原。主要河流有卡流倫河與塞菲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鹹水湖,南岸屬伊朗。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的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侯,幹燥少雨,寒暑變化大。西部山區多屬地中海式氣侯。里海沿岸溫和濕潤,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中央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
人口:6390萬(2000年4月估計),波斯人約佔66%,阿塞拜疆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首都:德黑蘭(tehran),人口1100萬。
簡史: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後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極一時。該朝第三代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1—前485),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遊,北至黑海、里海一帶,南達波斯灣。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後建立了安息、薩珊王朝。公元7—18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入侵。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19世紀初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于1925年建立了巴列維王朝。1941年禮薩·汗被盟軍逐出伊朗,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即位。1935年3月21日,改國名為伊朗。1978年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同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81年10月哈梅內伊就任總統,穆薩維就任總理並受命組閣。霍梅尼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體係。伊朗和伊拉克長期存在著邊界、教派和民族爭端。進入80年代兩國關係惡化。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經國際上多方調解于1988年8月宣布接受停火。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專家會議于第二天推舉總統哈梅內伊為新領袖。7月28日,議長拉夫桑賈尼當選總統。1993年6月11日,拉夫桑賈尼連任總統。1997年5月23日,哈塔米當選總統,8月4日宣誓就職,2001年連選連任。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7個省,195個縣,500個區,1581個鄉。27個省為:德黑蘭、中央、吉蘭、馬讚德蘭、東阿塞拜疆、西阿塞拜疆、克爾曼沙汗、胡澤斯坦、法爾斯、克爾曼、霍拉桑、伊斯法罕、錫斯坦-俾路支斯坦、庫爾德斯坦、哈馬丹、恰哈馬哈勒-巴赫蒂亞里、洛雷斯坦、伊拉姆、博韋艾哈邁德-科吉盧耶、布什爾、讚詹、塞姆南、亞茲德、霍爾木茲甘、阿爾達比勒、加茲溫、庫姆。
政治:伊斯蘭革命後第一部憲法于1979年12月頒布,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于一切。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伊斯蘭議會是伊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通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準才可生效。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可授權第一副總統掌管內閣日常工作,有權任命數名副總統,協助主管專門事務。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2000年上半年公布的世界能源狀況統計報告稱,伊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897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8.7%,是世界上第5個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1萬億立方米,僅次于前蘇聯,居世界第二位。其他工業有紡織、食品、建材、地毯、造紙、電力、化工、汽車、冶金、鋼鐵和機械制造。農業比較落後,機械化程度較低。貨幣名稱:里亞爾(rial)。
軍事:武裝力量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領袖為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領導和國防政策的制定機構,由總統、兩名領袖代表、司法總監、議長、軍隊總司令、衛隊總司令、國家計劃和預算組織主席及外交、內務、國防和情報部長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新聞出版:各種刊物有900多種,大部分在德黑蘭出版。主要報紙有:《世界報》、《消息報》、《伊斯蘭共和國報》、《虔誠者報》、《使命報》、《和平報》和英文版的《德黑蘭時報》、《伊朗新聞報》和《世界報》國際版。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訊社,1979年革命前稱波斯通訊社。
國家廣播電視臺成立于1966年,1979年改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聲像組織。電臺用波斯語、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及漢語等二十五種語言對外廣播。電視有三個臺播放節目。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宣布“不傾向東方,也不傾向西方”,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積極發展同伊斯蘭、第三世界和不結盟國家的關係,重視同西歐、日本等國的交往與經貿聯係。除美國、以色列和南非外,願同所有國家在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發展關係。堅持輸出伊斯蘭意識形態,伊斯蘭在其外交政策中高于一切,被置于一切國家利益之上。
與中國的關係:1971年8月16日,中伊兩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