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海峽交流基金會代表團由臺灣抵達北京,就兩岸週末包機、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事宜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進行商談,這是兩會協商中斷了近10年之後的首次復談。對此臺灣各界高度關注。那麼,臺灣各界對於此次兩會復談有怎樣的期待呢?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通過衛星連線的方式,和臺灣的兩位時事評論員來共同分析,一位是尹乃菁女士,還有一位是張啟楷先生,二位好!
臺灣時事評論員 尹乃菁:您好!大家好!
臺灣時事評論員 張啟楷:柴璐好!各位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我們還是通過一個小片,來了解一下以往海協會和海基會商談與對話的有關情況。
解説:中斷近10年的海協會與海基會兩會商談將於6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這一重大新聞事件受到了海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香港《大公報》發表文章説,如今兩岸都承認“九二共識”,都希望發展兩岸關係,兩會協商動作快、效率高,令外界耳目一新、充滿期待。
臺灣《聯合晚報》的社論認為,不論是馬英九或江丙坤,若要使這次的兩岸兩會復談確實能夠“寫下歷史”,就得證明它確實會為臺灣帶來利益。社論説,以後的歷史會越來越難寫,這才是千斤重擔。
1993年4月27日上午10時,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海皇大廈正式舉行,這是海峽兩岸隔絕40多年後首次高層人士的接觸商談。在兩天的會談中,汪道涵會長和辜振甫董事長展現了高度的智慧,克服了會談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促成了會談順利進行。這次會談簽署了《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等四項協議。從此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會談”推動了兩岸協商,也帶動了兩岸交流的蓬勃發展。但這樣的大好局面卻遭到了李登輝的蓄意破壞。1995年,李登輝以私人訪美為藉口,在國際上進行“臺獨”分裂活動,兩岸關係陷入危機,第二次“汪辜會談”受到阻礙,兩會協商被迫停止。直到1998年,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氣氛才有所緩和。
1998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會代表團訪問上海、北京,與汪道涵會長在上海舉行了“汪辜會晤”,雙方達成了四項共識:一,兩會決定進行對話,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由兩會負責人具體協商做出安排;二,加強兩會各層級人員的交流互訪;三,就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産安全的事件,加強個案協助;四、應辜振甫邀請,汪道涵願意在適當時候訪問臺灣。
這次“汪辜會晤”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極大的改善了兩岸關係的氣氛。但這種新局面再次遭到李登輝的破壞。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使汪道涵會長對臺灣的回訪計劃被迫取消。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拒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拒不承認兩岸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持續陷入僵局,兩會之間的接觸、商談、交流和日常聯繫被迫中斷。
主持人:我們知道,兩會復談于12日將正式展開,乃菁,你注意到這兩天臺灣媒體對於兩會復談所做的評論當中,有哪些主要的觀點?
尹乃菁:第一個,這是兩會中斷了將近10年之後的首次復談,所以大家很重視這次復談所代表的政治意涵和歷史意義。這兩天我們看到,媒體大篇幅報道了過去兩會之間協商的一些歷史場景和鏡頭,對於這次復談也有高度的期待。 而對於兩會復談過程之中所要商談的議題,包括週末包機直航,還有大陸觀光客來臺灣的問題有詳細的報道之外,包括兩會復談的人員、層級、談判的內容,可以説是巨細糜遺,做了相當詳盡的報道。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關切話題就在於,這次會談的議題雖然是鎖定在週末直航包機,還有大陸觀光客來臺,但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焦點就在於,兩會是不是能夠透過這次復談之後,建立起一個雙方復談的機制,也就是一個長期性的、制度性的協商管道,不受到雙方政治氣氛的影響,特別是臺灣政黨輪替的影響,使得兩會的運作能夠正式跨入一個軌道,能夠透過一個長期性的安排,讓雙方的對話能夠有制度地去開展,這個是臺灣媒體相當關注的一個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