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天夢圓金秋-宇航員揭秘
宇航員揭秘


 

中國人造訪“天宮”為期不遠 航天員準備好了嗎?
 
 
  來源:      日期:2003-09-28 13:59

  稿件來源:中國青年
  2002年12月30日淩晨,我國成功地將“神舟四號”無人飛船送入太空。“神舟四號”里備有緊急逃離係統和生命維持裝置,是載人宇宙航行最終實現前的最後一艘試驗飛船。現在,隨著“神舟”飛船連續四次成功發射,中國人造訪“天宮”已經為期不遠了。人們此刻特別想知道的是:咱們的航天員都準備好了嗎?
中國有合格的航天員
  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宿雙寧說:我們能隨時派出合格的航天員造訪太空。我可以確保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夠勝任太空人的角色。
  我國第一代航天員的選拔極其苛刻,訓練極其嚴格。航天員日後面對的將是極為嚴酷的環境,在飛船上升階段,航天員要承受火箭加速帶來的噪聲和超重的考驗;而在軌道飛行階段,航天員又將面臨失重、宇宙輻射的考驗;在返回階段,航天員將再次經受超重和高熱的考驗——在飛船重返大氣層時,高速飛行的返回艙與大氣摩擦,會產生幾千攝氏度的高溫,盡管返回艙採用了高效防熱材料,仍無法避免溫度的上升;而著陸的一剎那,航天員還要經受最後一道考驗:著陸衝擊過載。
  還有心理相容性的問題。飛船內的空間很狹小,航天員之間要是鬧起矛盾,會極大地影響飛行任務的完成。俄羅斯就發生過這樣的情況,曾有兩名航天員彼此間鬧到不說話的地步,有什麼事就給對方寫一張紙條……
俄羅斯人由衷讚嘆
  宿雙寧說,1999年,我帶著我們的小夥子到俄羅斯作模擬太空飛行實驗,方式是乘坐俄方經過改裝的大型噴氣式飛機,通過飛拋物線,制造出超重和失重的實驗環境。上機前一天,俄羅斯人對我說你們的人要是吐了,我們就停飛。我一聽就急了:那怎麼行?要知道,讓他們飛一個架次,我們要支付很多美元的。俄羅斯人卻振振有詞,說是基于安全考慮。我說,希望你們動作不要太大,因為我們的小夥子都是第一次作這種實際飛行實驗。上機前,翻譯悄悄告訴我,說俄羅斯人私底下嘀咕,說要看看中國人的前庭功能和訓練水平行不行,也許動作大點兒他們就會產生空間運動病甚至發生嘔吐。
  事實上俄羅斯人並沒有達到目的。那次是在1.5萬米高空,一個小時里連續飛了10個拋物線。俄方的一個助理教練半途就在機艙里吐得一塌糊涂,而我們的小夥子超重時神情自若,失重時都紛紛飄起來,還不斷做著穿、脫宇航服等操作。後來,俄羅斯人由衷地向我們豎起了大拇指:中國航天員選得好!
期待著飛天夢實現的那一天
  宿雙寧說:從事載人航天工程,壓力無所不在。訓練過程中,發生任何事故都是不能允許的。這些航天員都是我親自選來的,對他們我擔著一份天大的責任,絕不能因為我的工作沒做好,而導致他們出現生命危險。所以,從訓練方案的制訂到計劃的具體實施,都是我親歷親為,全程跟蹤,而內心里那種如履薄冰的壓力感,他人是很難體會的。
  有人說,你現在都是老總了,總該輕松些了吧?其實正相反,因為在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承擔的任務中,除了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還有飛船設計的醫學要求、工效要求和評價,環境控制和航天員生命保障產品的研制,涉及到十多個子係統、數十個專業。例如,為了適應船艙里狹小空間的要求,氧氣要靠一種特殊的氧氣瓶裝帶,它只有籃球那麼大,壁厚也就兩三個毫米,我們在這有限的體積里壓縮進盡可能多的氧氣,里面高達200個大氣壓。如果爆炸,就會船毀人亡。所以,每當有飛船試驗時,協作單位幾十家,任何一家的原材料或是某個針尖大的元器件不符合要求,都會捅出大婁子。在“神舟”號無人飛船飛行的那些天里,我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度日如年的感覺。
  十多年前的1986年,美國的“挑戰者號”在上升過程中爆炸,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今年2月間,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又在返回途中解體——飛船和航天飛機在上升段和返回時可能發生故障的危險性最大。現在,最讓我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就是這“一上一下”。我期待著中國航天員安然走出返回艙的那一天,我希望我是第一個擁抱他們的人……(劉新平)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