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4月26日電 面對持續的災情,貴州消防官兵在抗旱一線用一個個“紅水桶”築建起了一條條通向災區的送水“綠通道”,把黨和政府對災區人民的關懷送到了千家萬戶。
“紅水桶”便民利民服務站二十四小時待命
“如果您是老弱病殘、鰥寡孤獨,散居獨居的群眾,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優先送水;如果您是‘五保戶’、特困戶、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家庭,請聯繫我們,我們將直接送水到府。”近日,消防部隊在全省各地選擇了最缺水的119個重災點,專門設立了119個“紅水桶”大型公益行動便民利民服務站,每天不間斷供水。安順市普定縣白岩鎮“紅水桶”便民利民服務站,就是這119個服務站中的一個。
在普定縣白岩鎮十二營村,有10名孤寡老人,他們行動不便,平時生活飲水就非常困難,加之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乾旱,平時的生活用水成了“救命水”。“紅水桶”便民利民服務站在送水過程中得知這一情況後,迅速組織消防官兵為該村10名孤寡老人送去26件礦泉水,緩解了孤寡老人用水難的問題。“真的太感謝你們了,多虧了你們照顧,解決了我們這些老年人的實際困難,為我們老百姓辦了好事、辦了實事,要不然我們的生活不知道該怎麼過,關鍵時候你們消防兵在,我們心裏踏實啊!”94歲孤寡老人姚大爺説。
平壩縣城關鎮朝田小學,距縣城不到十公里,由於旱情持續發展,當地的河流、水塘、家庭水缸、地頭水窖等均已乾涸。一開始,學校師生及附近群眾還能到10公里外的縣城挑水用,可如今那邊也缺水,該校212余名師生用水只能完全靠外地送來。
“紅水桶”便民利民服務站在得知這一情況後,經過1個多小時的顛簸到達朝田小學。“你們快來聽呀,我聽到了水流的聲音了!”一個天真無邪的聲音傳來。順著水帶通往水池的方向,只見孩子們將耳朵貼在水帶上,靜靜地聽著水管裏水流發出的音符……當"紅水桶"的隊伍駛出校門時,孩子們排著整齊的列隊,向官兵們敬上了莊嚴的少先隊隊禮。
一個集體和一個社區因水“結緣”
“你們太辛苦,我自己來挑就行了。”“你年齡大了,我們年輕,我們給你挑。”這是4月3日畢節市消防大隊一中隊消防官兵為該市北門社區群眾送水時的對話。
該社區68歲的葛發會告訴記者:“在用水最困難的時候,我要到遠在7里外的水庫去取水。我的4個兒子長期在外打工,遇上這種乾旱家裏連挑水的人都沒有,他們消防兵不但為我們送來了寶貴的水,還幫我把水挑到了家裏裝了滿滿一缸,他們真是雪中送炭啊,我們太感謝他們了。”
“我們中隊送水最多一天要送10多車,最少的時候送1車,其中有一天從中午12時就開始送水,到次日淩晨2時才歸隊。春節至今,我率中隊官兵共出動車輛26台次,警力75人次,行程2千公里,送水200余噸,解決了近1萬餘名群眾的飲水問題。”齊若水説。
當天,該中隊為北門社區送水8噸,惠及居民500余人。
對於全省消防部隊來説,畢節市消防大隊一中隊的工作僅是抗旱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抗旱還要保春耕
4月中旬,黔西南州安龍縣消防大隊在該縣新安鎮幺塘村坡彥組舉行了“安龍縣消防大隊抗旱保春耕集中育苗幫扶現場會”,育苗技術員現場為群眾講解抗旱保苗知識,消防官兵的“紅水桶、紅扁擔、紅背簍”活躍在田間地頭,幫助群眾抗旱保春耕。
安龍縣新安鎮幺塘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較多,該縣消防大隊於今年3月與該村建立了抗旱幫扶聯繫點,組建了“紅水桶”、“紅扁擔”、“紅背簍”等多功能送水隊,到達偏遠山村、下到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進行抗旱幫扶,及時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産。
“以前都沒有這樣乾旱,我們將秧苗栽到地裏就行了,今年乾旱,在旱地育秧的知識我們都不懂,從來沒有這樣種過,還是消防官兵想地週到,不光為我們送來了水、地膜、化肥,還邀請了農業局的專業技術人員來現場手把手的指導我們旱地育苗,與我們村民一起播種,幫助我們開展春耕生産,真的很感謝!”村民韋啟香如是説。
僅兩天,消防大隊出動45名官兵,為村民送水60多噸,培育種植秧苗30畝,澆灌田地面積30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