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傳統旱區用民間智慧譜寫抗旱凱歌

時間:2010-04-23 10:22   來源:廣西日報

  農作物旱死、人畜飲水困難……持續數月的大旱,折磨著八桂大地,也考驗著廣西各界。

  來賓作為傳統旱區,在抗擊大旱的戰役中,政府善用民間智慧抗旱,譜寫了一曲抗旱凱歌。

  民間“互助”抗旱

  來賓市興賓區良塘鄉定甲村是遠近聞名的“菜籃子”,2000多畝菜地為當地農民帶來豐厚的收入。然而,數月的大旱、焦渴的大地,讓村民們憂心忡忡。

  由於大部分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各家各戶分散澆水保苗的辦法又因為勞動力少行不通。60多歲的村民胡清富告訴記者:“往年老兩口就可以侍弄完菜地,今年行不通了。乾旱太久,每天都需要澆水,僅靠單幹,一家人一天只能淋一畝地,前面淋了後面的就旱死了。”

  然而,民間智慧總有無窮的力量。春節過後,良塘鄉菜農自發組織了抗旱互助組抗擊罕見大旱。該鄉村民胡清富和曾祥行等三戶就組成了“互助組”。春節以來,3家人先後給3家的菜地淋了10多次水。“由於作物不同、地塊不同,乾旱程度也不一樣,幾家人合作,可以從乾旱嚴重的地方開始,保證每家的作物都能存活下來。”曾祥行説。

  良塘鄉黨委書記黎修瑜介紹,這種互助組最早由農民自發組建,由於效果好,鄉政府及時號召各村黨組織成立抗旱互助組。來賓市各級政府也積極引導推廣這種好做法。抗旱“互助組”非常普遍,有的是3到5戶農民組成,有的是以行業協會為單位組成抗旱互助組,有效降低了旱災影響。


  自發“黨員送水隊”

  3月底,忻城旱情達到歷史高峰——僅飲水困難人數一度達到9.7萬,佔全縣人口1/4。

  該縣紅渡鎮三合村飲水困難人群800多人,2月中旬所有水櫃就已全部乾涸,全村只有一口水井有水。方圓6公里分佈著5個屯,全靠這口行將枯竭的水井為生。更讓人揪心的是,村裏還有15個沒有能力挑水的五保老人。

  “年輕勞力要走3里山路挑水喝尚且不容易,何況老人。”為解決老人喝水問題,2月初,村黨委書記潘顯達就召集全村黨員開會,組織了“黨員送水隊”,輪流給村裏五保、孤寡老人送水。

  很快,這一做法在忻城251個人畜飲水困難的村屯推廣,5000多名黨員參與義務送水。這一做法也得到了來賓市黨委的重視和鼓勵,隨即來賓各地涌現了很多“黨員送水隊”。忻城縣大塘鎮木蘭村黨支部組織黨員通過用摩托車運水的方式,每天派5位黨員給受旱嚴重的龍佳屯送水。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