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7月開始,我國西南的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重慶等五省市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旱災導致西南五省市區人畜飲水困難、農業生産受阻,小春作物絕收,大秋作物無法如期播種。
旱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支支打井隊、一箱箱礦泉水、一車車抗旱物資、一筆筆捐款源源不斷地支援到西南旱區。
兩人小組完成大任務
在眾多支援旱區的隊伍中,兩個呂梁人組成的抗旱小組顯得很另類。他們沒有帶著礦泉水也沒有大筆捐款,而是拿著特製的開溝工具和地膜,帶著呂梁山區的抗旱技術來到旱區。
其中一人叫劉笑,是呂梁市柳林縣著名的農業抗旱土專家。1996年,劉笑就獲得了國家六部委評選的“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常年生活在十年九旱的呂梁山區,劉笑陸續研發出了7項集雨抗旱技術,其中5項已獲得國家專利。抗旱小組裏的另一個成員叫董建偉,是柳林縣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有著十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這次他作為劉笑的搭檔,主要任務是協助劉笑傳授集雨抗旱技術,同時還要照顧身有殘疾的劉笑的生活。
從3月28日到4月22日的26天時間裏,這個僅有兩人的抗旱小組輾轉西南4個省區的5個縣,行程10000多公里,完成援助抗旱試點田地200多畝,同時還通過調研和實踐撰寫了4個技術推廣的可行性報告,分別提交當地政協組織和農技部門。
初到災區熱血遭冷遇
3月28日,在呂梁市政協、柳林縣委、縣政府、縣政協大力支援下,劉笑和董建偉自帶著工具和地膜趕赴西南旱區援助抗旱。
剛到西南旱區的時候,劉笑和董建偉心裏一直是忐忑不安的。全國各地都是以捐錢捐物的方式支援災區,唯獨他們是帶著技術援助來的。3萬多元錢都花在路費和地膜、工具上,時間長、效果慢,遠不如送一車礦泉水那樣轟動醒目。
劉笑和董建偉到達的第一站是雲南玉溪。剛到玉溪劉笑他們就遇到一個難題。劉笑發現西南的旱情對去年的小春麥子、油菜、豌豆的影響已到尾聲,對今年的旱地玉米等作物的影響卻不大。(當地四季溫暖,從4月到6月,都可以播種玉米並成熟)。
當地最急迫的問題是烤煙苗的移栽問題。烤煙是當地的支柱産業,有一套標準化栽培程式,不許有絲毫改動。這些連當地的農業技術部門都不敢插手,更不要説兩個外來的從沒種植過烤煙的“土”專家了。
30日晚,劉笑和董建偉就開始對烤煙栽培的技術要求重新設計烤煙的集雨排水模式。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終於靠著自己多年的旱作農業實踐經驗整合出了一個既能集雨抗旱、又能排水防澇的地膜覆蓋新模式——“蓋溝接壟”模式。
第二天一早,兩個人拿著自己連夜趕出來的新方法見到了玉溪市煙草辦公室的領導。結果卻迎來一盆冷水,煙草辦的一位領導否定了。對方寧可用投資1000萬補水工程,也不願意試一試他們這個不需要花多少成本的新技術。劉笑和董建偉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
最乾旱地首開示範田
玉溪市政協經濟委主任王東負責接待劉笑和董建偉。王東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在農業技術方面很有一套。王東很認可他們的抗旱新技術。
經過商量後,王東帶著劉笑和董建偉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去實施技術援助。示範田在海拔2300多米的哀牢山區最乾旱的老廠鄉哈科底彝族聚居村。由於天旱無雨,村裏烤煙苗不敢起壟,也不敢蓋膜、移栽,只能幹瞪眼等著。
4月2日中午,劉笑、董建偉在新平縣城買了700多元錢的地膜後帶著開溝器去哈科底村。哈科底村已經7個月無雨了,小春作物基本絕收。下車後,他們不顧身體不適,馬上選擇了一塊乾裂的土地開始向村民展示集雨覆蓋技術。劉笑給村民進行了技術培訓的同時還搞了一個大膽的試驗。他用新的幹地覆膜方法對僅僅一個月的煙苗進行了移栽,這個相當於對六七個月胎兒進行剖腹産手術。結果他移栽的十棵煙苗到現在只死了一株,其他的都活了下來。
一個名叫龍開才的彝族村民第一個接受了劉笑的新技術。今年由於天旱,本來早該出門打工的龍開才只能留在家裏等著下雨。龍開才家裏種了7畝烤煙,用新技術在幹地進行起壟覆膜。回到柳林後,董建偉接到從哈科底村發來的短信,村民告訴他當地下了一些小雨,其他地裏墑情還不行,而採用他們技術的示範田裏已經集了不少水,哈科底村的煙苗移栽已經全面展開。
玉溪方面已經預感到劉笑設計的“蓋溝接壟”模式很可能成為烤煙栽培方面的一次革命,決定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