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者縱論中共引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之策

時間:2012-09-25 15:50   來源:新華網

  “中國經驗值得學習”——海外學者縱論中共引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之策

  近十幾年來,金融危機從未遠離人們的視線,從東南亞到拉美再到發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風暴,其間還夾雜著規模較小的墨西哥和俄羅斯危機,國際經濟金融領域可謂“步步驚心”。危機所到之處幾乎都是金融大動蕩和經濟大滑坡,而中國經濟卻始終平穩較快增長。

  對此,受訪海外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産黨審時度勢,引領中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經驗”值得深入思考,對正在變革中的世界經濟而言也是一大積極因素。

  審時度勢 惠及民生——執政為民之本

  數據更具直觀性:2003年至2011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為10.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9%的增速,且高於改革開放以來9.9%的年均增速。在國際金融“逆風”最勁的2009年,中國經濟仍增長9.2%。

  在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也快速增加。2011年,中國每人平均GDP達到35083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2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10.1%。按照平均匯率折算,中國每人平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過去10年,中國民眾享受到更多改革和發展實惠。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8.1%,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此外,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形成。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中國共産黨在制定國家發展戰略上審時度勢、求真務實,引領國家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德國漢學家南因果説,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是沒有先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是一種探索,到目前為止成果和貢獻很大。

  印度-中國友協副主席費爾南德斯説,中國經濟之所以保持高速增長主要基於三點:一是中國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果斷的決策能力;二是中國能夠根據國情調整發展戰略,實現由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産品提升,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三是國內市場巨大,危機背景下通過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的措施奏效。

  他認為,中國能很快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得益於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研發能力。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外貿一直保持盈餘;中國建立起成熟的工業體系,特別是近10來年由於國家鼓勵創新和産業結構調整,中國在高科技和高價值鏈産品出口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經濟學教授馬庫斯陶貝説:“中國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使億萬人脫離貧窮。此外,我們還看到中國在三個方面的轉變:首先,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其次,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還有就是從孤立的經濟體轉變為全面和國際體系接軌的經濟體。”

  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托馬斯海貝勒説,中國共産黨是一個學習型的政黨,會先摸索什麼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成功的話再推廣,所以靈活性是一個特色。

  受訪學者十分關注中國經濟今後走勢,並認為儘管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從長期看中國經濟仍將是世界經濟的增長綠洲。匯豐銀行中東地區高級經濟學家利茲馬丁斯説,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之際,中國有著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優勢和政策調控空間。中國經濟增長有堅實基礎,從長遠看中國經濟發展勢頭非常強勁。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別爾格爾認為,中國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有深刻認識,這是十分必要的戰略抉擇,國際金融危機則加快了這一轉變進程。

  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洪平凡説,中國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作為貫穿“十二五”規劃的主線,中國更關注增長品質。高品質的增長應能給民眾帶來共同利益,同時能切實改善民生,確保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