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勝利前夕,中共中央遷至西柏坡
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于1947年3月29日,在陜北清澗縣的棗林溝召開會議,決定將中央機構分為工委、前委和後委三部分:以書記處書記劉少奇、朱德以及一部分中央委員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到華北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書記處多數成員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的精幹機關,組成前委,繼續留在陜北,指揮全國各戰場的作戰;葉劍英、楊尚昆主持的中央後方委員會,轉移到晉西北統籌後方工作。
1947年5月,中央工委來到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1947年夏,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黨中央領導機關在陜北吳堡縣東渡黃河,經晉綏解放區前往晉察冀解放區,同年5月26日,毛澤東從阜平縣城南莊來到西柏坡。
至此,西柏坡成了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黨中央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在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前夜,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會議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要由鄉村轉向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後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等。這是我黨歷史上在重大轉折關頭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次中央會議。
西柏坡以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獨特的歷史定位,永遠閃爍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長河中。
北平(北京),中共中央的永久駐地
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及其所屬機構陸續離開西柏坡,至3月25日全部遷往北平(北京)。在北平,黨繼續領導全國解放戰爭,並積極籌劃新中國的成立問題。1949年秋,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將北平改名北京,定為新中國的首都。此後中共中央長駐北京,辦公地點設在中南海,至今已有58個春秋。
中共中央駐紮時間最長的北京,見證了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共産黨取得的輝煌成就,也見證了黨的“反右傾擴大化”、“文化大革命”等政策的失誤;見證了黨的八大、九大至十七大等歷次黨的重要會議的召開,也見證了毛澤東之後歷代領導集體的歷史交替。
黨中央成立後,從上海開始,至北京結束,這一紅色“巨流”,在其86年的艱辛歷程中,幾乎走遍大半個中國。黨中央的這86年艱辛歷程,飽含了黨由於右傾、“左”傾錯誤帶來的慘痛教訓,也飽含了黨在鬥爭中不斷走向成熟的經歷;包含了從以陳獨秀開始,到當前胡錦濤為總書記黨的歷屆領導的歷史輪換,包含了黨在一大至十七大期間所經歷的歷史風雲變幻。《黨史文苑》楊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