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踏上長征路,中共中央隨軍長征
1933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中共中央隨軍踏上了為期兩年之久的長征道路。
在長征中,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思想在中央的領導,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中國共産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捩點,也標誌著中國共産黨開始從幼年開始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一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又在俄界粉碎了張國燾陰謀分裂黨的圖謀,最終勝利到達陜北。
長征結束,中共中央“落戶”陜北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抵達陜甘根據地的吳起鎮,開始“落戶”陜北,長達十三年之久。
1935年11月7日,轉戰萬里的中共中央機關到達陜甘根據地中心瓦窯堡(時屬安定縣,今子長縣),剛剛站穩腳跟,便於12月17日至25日召開政治局會議(即著名的瓦窯堡會議),討論軍事戰略問題、全國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問題。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瓦窯堡會議是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的偉大轉折時期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表明黨已經克服了長征前一段時期內的“左”傾錯誤路線的指導思想,標誌著中國共産黨的成熟。
1936年6月,中共中央駐地由瓦窯堡移駐陜西保安。在保安,毛澤東會見了著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 斯諾。這次會見為埃德加 斯諾的不朽名著──《西行漫記》的問世打下了基礎。《西行漫記》真實地反映了紅軍的生活,使全世界了解了紅軍。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由保安遷至延安。此後的十年間,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戰略總後方,領導了敵後軍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的鬥爭。直至1947年春,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悍然發動內戰,胡宗南部調集大軍向延安發動重點進攻,黨中央才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