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大事紀
更多 >>
往來法規
更多 >>
七日回顧
更多 >>
 
 
 
連宋相繼“登陸” 兩岸溝通生和氣
 
 
  來源:      日期:2005-05-09 09:59

    連戰帶著豐碩成果結束了“和平之旅”,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又融入大陸熱情歡迎的人群。海峽漸為通途,我們有了島內政治人物往返于此的嶄新局面。形成這一局面的內在動力,是兩岸同胞渴望加強溝通,加深了解,促進和平的強大潮流。溝通生和氣,連戰之行已作出證明,宋楚瑜的訪問還會給予新的注解。

  胡錦濤總書記與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時提出“開展平等協商,加強溝通,擴大共識”。這反映了民意。兩岸的經濟交融強烈要求溝通。不溝通損失難以估量:不能直接通郵通話,兩岸郵電部門每年共付給經轉方費用6000多萬美元,全部由通郵通話者承擔;臺胞赴大陸探親、上學、經商要轉道而行,每年多花掉三倍以上的差旅費用;兩岸集裝箱航運不能直接通關入境,每年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萬美元。經濟交流越緊密,兩岸民眾要求溝通的願望就越迫切。民眾的利益和要求為兩岸加強溝通提供了強大動力。支持連戰之行的島內民意不斷攀升,海峽兩岸對宋楚瑜此行的巨大期待,都證明了這一點:加強溝通是民心所向。

  溝通要有誠意。胡錦濤總書記在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向臺灣同胞表達了大陸人民的真誠。在與誰打交道的問題上,既無歷史成見,也無身份限制,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不管是什麼人、什麼政黨,也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我們都願意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在雙方可探討的問題上,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和談判即可恢復,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不僅可以談我們已經提出的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和建立軍事互信、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活動空間、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等議題,也可以談在實現和平統一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所有問題。中國共產黨人以誠相待,使得兩岸溝通的空間驟然開闊,給臺海穩定創造了機遇,給臺灣同胞帶來了福音,給全世界愛好和平、希望中華民族強大安寧的朋友以鼓舞。

  溝通要表達民意。海峽兩岸的民意是什麼?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政治上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是兩岸加強經濟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是兩岸開展平等協商,加強溝通,擴大共識;是兩岸民眾加強交往,增進了解,融合親情。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人民團結、中華強大。為民眾謀福祉,為萬世開太平,兩岸民意強如大潮,浩浩蕩蕩,誰也不能阻擋。惟有溝通能夠增進互信,化解矛盾,縮小分歧,擴大共識。兩岸間的交流和對話不會消除雙方的所有分歧,但溝通的大門一旦打開,許多問題都可以去解決,很多矛盾都能夠去化解。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六十年未曾見面,一次會談就成果豐富。連戰一行如此,宋楚瑜一行也會如此。

  溝通生和氣。和能生財,能生團結與和平。和又為貴,貴在消除隔閡,貴在兩岸同胞世世代代的幸福。▲

  《環球時報》 2005年05月06日 第一版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