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舉世矚目的鎂光閃爍下,國共兩黨的最高領袖六十年後再度握手,最終達成國共兩黨五大願景,獲得了大陸、島內和國際輿論的高度好評。這次的胡連會為反對“臺獨”,增進兩岸交流,為兩岸人民的和平與福祉展開了富有歷史意義的對話。兩黨領導人以開闊的視野,廣闊的胸懷,求大同、存大異,為發展兩岸關係開啟了新思維,開始了兩岸發展的新階段。
求大同:尋找各方均衡點
兩黨之間大同之處在于對歷史的認同,對一個中國的認同,對反“臺獨”態度的認同,對兩岸交流和人民福祉的認同。這在兩黨最高領導人的對話、連戰主席北大演講以及兩黨的新聞公報等一係列言行中均可找得到大同之處。兩黨領導人會見的形式意義遠遠大于實質意義之處在于這次會談開啟的新的兩岸交流方式。兩黨領導人對孫中山的認同從歷史和繼承的高度說明兩黨乃至海峽兩岸人民在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性。這是中國人化幹戈為玉帛的特有方式,因此贏得海內外廣大炎黃子孫的高度讚譽。
連戰主席對在會談中明確指出當年曾經存在“九二共識”,這是國共兩黨最高領袖此次會晤得以成行的政治基礎。一中原則的國共認同在臺灣多數民眾心目中也頗得讚許,這正是兩岸能夠得以重啟談判、朝向更高層次兩岸交流的基礎之所在。
兩黨領導人在反對“臺獨”的原則上是一致的。連戰主席在北大的演講中甚至明確提出“聯共治臺獨”。且不提起他,僅這句話在兩岸人民心目中的作用不亞于一顆深水炸彈,讓兩岸人民乃至國際社會明白了島內外反對“臺獨”的決心,明白了“臺獨”確實不得人心的真實情況。
加強兩岸經貿和人員的交流是兩岸人民的心願。大陸方面從兩岸人民福祉出發,早就希望兩岸實現“三通”。國共雙方從“促進”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到兩黨在交流中“同”的分寸把握,獲得海內外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
在彈性模糊中最大限度的尋找雙方的共同點是本次會談中的亮點之一,這也是求大同和存大異的辯證統一。這是兩黨從現階段“遏獨”的建基點出發所達成的包括海內外各方都能接受的會談結果,這是一種“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謀求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人民利益”的宣示。正因為如此,這次會談震驚了臺灣朝野,獲得了世界輿論的廣泛認同。
存大異:應不當處不如不應
胡連會從兩岸現狀出發,從各自的基礎出發,從盡快實現兩岸復談的角度出發,沒有等到萬事俱備的時候開始談,沒有談雙方分歧很大的問題。雙方各自體諒難處,人情味和傳統中國文化味道十足。
現在正處于美國全球戰略調整期、大陸和平崛起的戰略機遇期、臺灣經濟轉型期,兩岸和平至關重要。大同之處在于“一個中國”原則,目前重要的是“遏制臺獨”,在現階段形勢下,只要從結合島內、大陸、美國三方的利益均衡點出發就能“遏制臺獨”,就必然應對無誤。
從會談的整體狀況來看,由于臺灣島內政治生態的復雜性,由于國內外一係列變量的影響,正如《棋經十三篇》所雲,“應不當處不如不應”。所以國共兩黨在會談中沒有超越階段談問題,沒有超越身份做事情。這次存大異,準確地評估了現在的各方情勢,獲得了更多的輿論支持與民意理解。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若以同禪同,盡乃棄矣”。“和而不同”的傳統觀點,為解決目前兩岸面臨的一係列問題、為了抓住眼前的機遇,擴大兩岸共識、超越異同、推進建設性合作提供了辯證的思維框架。在對歷史的充分反思,我們看到傳統中國文化兩岸互動的新統一理論構架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在兩岸下一步交流中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留史冊:開啟兩岸發展的新階段
胡連會的象徵意義和示范意義遠遠大于會談內容本身。連戰主席在島內政治板塊變更之際,如同虛竹破逍遙子的珍籠一樣,在“任務型國代”和黨主席選舉前夕以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在臺灣島內贏得了半數以上的民意讚同,扭轉了泛藍的不利地位,讓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民感覺到兩岸是一家,“臺獨”分子的主張不可取。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和以前曾經不共戴天的共產黨和諧以共生,不同以相輔。恩仇泯,兄弟在,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先象徵著兩岸和平統一的渠道的新開拓,新進取;其次為島內各界、各政黨、各團體、各政要乃至鄉鎮市長到大陸參訪,通過兩岸更多的交流促進兩岸的交流,讓臺灣當局知道,應該接受這次會談的結果,採取實際行動放棄“臺獨”主張,以謀求兩岸合作、協商與和平,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轟轟烈烈的胡連會過後,連戰已經回到臺灣,一切都要重歸基本盤。國共兩黨為兩岸人民謀和平、謀發展的真心誠意已經通過現代化的通訊傳遞到世界各地,國共兩黨在兩岸的政黨投放力也扭轉了很多人對兩岸政治生態和民意的不正確的理解,必將在兩岸發展史上產生綿長而深遠的影響。
大陸已經為臺灣人民的福祉做出了實質性的行動,希望臺灣當局也本著“為民生立命,開萬世太平”的基點出發,真正放棄“臺獨”理念,重新回到“九二共識”上來,盡快恢復兩岸談判,為兩岸關係的實質進展作出行動上的姿態。(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朱松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