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連戰、宋楚瑜即將相繼訪問大陸的消息傳出,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連日來媒體聚焦,坊間熱議,可說是未演先轟動。在兩岸有志之士的推動下,一個新的、政黨間的溝通平臺正在搭建。凝滯已久的臺海氣氛,已然可見風拂幡動的景象。
連、宋能夠邁出歷史性的這一步,既屬不易,也有脈絡可循。他們在去年3月搭檔競選臺灣當局領導人時,發表了許多要推動兩岸關係的政見。不久前江丙坤的“破冰之旅”,為連戰此行鋪路。親民黨方面,通過“扁宋會”達成十項共識,大陸方面在今年“兩會”期間迅速對之作出善意、積極的回應。最關鍵的是胡錦濤總書記3月4日提出的對臺四點意見,展現了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主動性、靈活性,開拓了寬闊空間,繼而在很短的時間里,大陸方面與臺灣在野黨的協商對話機制全面激活了。
臺灣當局對連、宋“差別對待”,大陸方面卻對臺灣各黨派一視同仁,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不管是哪個政黨,都願意與之接觸、對話,以求同存異,謀求共識。在這里,出發點是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計,為臺灣同胞的利益謀。解開臺海局勢的千千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兩岸關係終究要向前推動,兩岸交流衍生的許多問題亟須解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兩岸之間多建立溝通渠道總是好的。國親兩黨在島內政壇有相當的影響力,在臺灣當局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對話談判無法進行的情況下,島內在野黨運用自己的渠道趟一條新路,順乎民意,順理成章,受到各方歡迎。
然而,國親兩黨走出這一步,卻遭遇許多曲折。江丙坤率團訪大陸,綠營要對其進行“司法偵辦”。為阻止連戰大陸行,綠營人士沒少說恫嚇之詞,什麼“統戰陷阱”、“輸掉臺灣”雲雲,當局滿以為一扣帽子,國民黨就會知難而退,但連戰這回不畏任何抹黑與“抹紅”,堅定訪問大陸,宋楚瑜也將隨之而行,當局的打壓這次失效了,不管用了。
這些新聞的背後,民意是最大的推手。臺灣民眾比以往更加迫切希望兩岸打破僵局,通過兩岸合作帶動臺灣經濟再次破繭、提升、騰飛。國親體察主流民意趨勢,已坐言起行了,而民進黨卻陷入“臺獨”泥沼不能自拔。這幾年,它一路走“疏離中國”路線,不斷地帶給其支持者虛幻的“獨立”想象。許多年過去了,島內越來越多人終于明白了那只是一張畫餅,日子卻越過越難,臺灣經濟受到嚴酷的考驗,社會付出巨大成本。民眾盼望兩岸和解、冰釋,如大旱之望雲霓,所以對連、宋大陸之行特別看好,寄予厚望。反觀民進黨,明明臺灣的主流民意不是要“獨”,卻非要往“獨”路上拽,這兩者的落差,使當局跌進自己制造的狹小鬥室里,不能交出讓島內民眾滿意的執政成績單。計利當計天下利,民進黨惟一的脫困之路,就是順潮流,借東風,甩掉“臺獨”包袱,走兩岸務實交流之路,而大陸方面的大門是敞開的。
“棠棣之華,鄂不(韋華)(韋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臺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同是一家人,什麼事都好商量。臺灣重量級政治人物應邀來訪,承載著兩岸同胞和全球華人的多少期許!祝願他們踏訪大陸的腳步,不僅留下歷史的印記,更能為兩岸關係開創新局和契機。(連天)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4月22日 第一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