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4月1日消息 香港時事評論員何亮亮分析,江丙坤率團的大陸之行,並非“形式大于內容”。這是1949年以後國共雙方的首次公開接觸,是雙方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一個契機。在這個基礎上,如果連戰能夠訪問北京,實現與胡錦濤的會晤,將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大事。
對此,香港時事評論員石齊平也指出,江丙坤率團訪大陸,大陸以非常高的規格來接待江丙坤,這個高規格對江丙坤不如說是對連戰的;與其說是對連戰,不如說是對國民黨的;與其說是對國民黨,不如說是對“一個中國”概念的。
國民黨現在不是一個執政黨,只是一個在野黨,在很多公共政策上沒有一個足夠的權力,但是它是一個極大的在野黨。如果大陸能夠跟國民黨有很多的合作,一方面能夠給國民黨更多的條件和資源,讓它在臺灣處于一個比較相對有利的形勢;另一方面也可以給臺灣更多老百姓以機會,讓他們重新去發現“一個中國”、重新去認識“一個中國”,重新去認同“一個中國”的意義跟價值。
三件大事凸顯北京掌握臺海主動權
何亮亮分析,近期兩岸關係三個引人注目的事件,說明胡錦濤有關兩岸關係四點意見的發表和《反分裂國家法》制定實施以來,在兩岸關係方面大陸牢牢掌握了主動權,對臺工作審時度勢、原則不變、策略靈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個引人注目的事件除了以上提到的中國國民黨首次組織高層代表團到大陸參訪以外,另外兩件事則是3月26日臺灣奇美企業的老板、著名的“綠色”工商界巨子許文龍發表支持一個中國的退休感言以及同日在臺北舉行的反制反分裂法的遊行。
“放火的喊救火”
何亮亮指出,臺北的326大遊行預告已久,許文龍的退休感言則出人意外,而二者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326遊行是臺灣的“臺獨”勢力,面對《反分裂國家法》的一種無奈的情緒發泄。盡管民進黨擁有組織動員遊行的豐富經驗、扁當局使用了行政資源並且在黨內廣泛動員,加上臺聯黨等政治勢力,事先還廣泛造勢、渲染,宣稱要動員百萬人上街,結果根據臺北警方的統計,實際參加遊行的人數約為27萬,確實是官方組織的無的放矢的“政治嘉年華”。
因為遊行組織者提出向北京“要民主、愛和平、護臺灣”都是荒謬的口號,臺灣現行的民主制度既非大陸所決定,也非大陸所反對;大陸並沒有準備“吞並”臺灣。臺灣一個觀察家認為這場遊行是“放火的喊救火”,誠然是一針見血。
震動臺灣的重磅炸彈
如果說326遊行是逞一時之快,許文龍的一中表白就是震動臺灣的重磅炸彈了。呂秀蓮等高官則宣稱這是大陸“脅迫”許文龍寫的。臺灣“國安會”秘書長撰文稱,據他的了解,許文龍熟悉日文,平時喜歡講日語,也習慣用日文寫作,因此退休感言這樣流暢的中文文章,許文龍是寫不出來的。這位高官也暗示許文龍受到脅迫。
何亮亮表示,從這位高官的邏輯可以提一個問題:許文龍熟悉和熱愛日本,他的奇美集團為什麼不到日本投資?大陸難道能夠脅迫許文龍到大陸去投資而不準他到日本投資嗎?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只要有常識的人都能夠回答。許文龍到大陸投資,就和其他數十萬臺商到大陸投資一樣,是因為在這樣一個全球化時代,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僅是世界加工廠,也是世界市場。選擇到大陸投資,不是個人的感情決定,而是資本的邏輯。當這二者發生矛盾,作為巨賈,究竟如何選擇,許文龍是被脅迫還是從企業利益出發作的選擇,是不言而喻的。
其實,五年前挺扁的臺灣工商界名人,多已和“臺獨”活動保持距離,同時積極擴大在大陸的投資和呼吁三通,臺灣工商界領袖王永慶則從來沒有支持過“臺獨”。如今許文龍的轉變,更加說明兩岸的經貿關係是對“臺獨”的強有力制約。(言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