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國文化力量:從第一首“紅詩”到文化大繁榮

時間:2011-06-20 09: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文化既是對歷史的記憶,也是對未來的選擇。

  歷史不會忘記,90多年前,由一些青年奏起的時代壯歌裏,文學怎樣從幾首詩歌、幾篇小説變成一場社會改良運動。他們呼喚自由,張揚個性,在全國各地創辦新思潮期刊達400余種,新成立的進步社團達三四百個,這些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最初的廣泛的傳播。

  70多年前,在那場全民參與的抗日救亡運動中,文藝變成抗日前線之外,另一個強大而堅固的戰場。抗戰全面爆發不久,文藝界就全面組成抗日統一戰線並開展宣傳鼓動工作,宣傳抗戰的文藝刊物如雨後春筍,文藝作品創作數量空前,在抗日的烽火中激勵了無數中國人。

  60多年前,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激情歲月裏,文化勾勒出時代進步的美景。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到建設新中國的火熱生活中,用文學、戲劇、音樂、舞蹈、電影、美術等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謳歌新中國、讚美新時代、凝聚力量,激勵億萬人民為建設民主、獨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而不懈奮鬥。

  ……

  太多的發展歷史反覆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標誌,不在於一時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是否擁有持久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優異的文明素質,能否佔領人類道德的制高點。正因如此,文化的發展,還能帶來民族素質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戰爭年代,文化是鼓勵軍民團結一致、奮勇殺敵的號角;和平年代,文藝又是弘揚真善美、溝通心靈的良方,更是各民族與國家之間交流的橋梁。中國正處於當代歷史上文化發展最穩定、成果最豐富的時期。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展現其獨有的風采和魅力的時機已趨成熟。

  近年來,通過不斷走出去的中國文化,全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熱愛和平、崇尚藝術、蓬勃發展、積極創新的中國形象。大型原生態歌舞《雲南印象》全球預約演出已達500場,預計票房將高達2000萬美元以上;由鄭州歌舞劇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創舞劇《風中少林》已與美國簽約2年,赴美巡演800場;崑曲《1699桃花扇》也是創造了驚人的國際化推廣速度,全球巡演日程已經排到了3年之後。

  民族的振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國家的富強,必然要有強大的文化來支撐,文化是決定中國未來的重要力量。可以説,中國要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除了靠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外,還要靠文化的軟力量。

  從第一首“紅詩”到文化大繁榮

  一個時代的青春期

  新思潮點燃“五四”聖火,文學青年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風暴中成長……

  最初的一線曙光

  躲躲藏藏地窺了

  眾生(底)心沸著

  鼓著雄壯的勇氣

  狂熱地跳舞著,起勁地歌唱,催太陽起身

  我們生活的苦悶

  我們生活的枯澀

  你撒給我們愛和光

  我們底(的)生命才得復活呀

  但還有許多兄弟呢

  他們(底)的不幸就是我們的不幸呀

  親愛的父親呀

  升吧升吧

  快快地升吧

  多多多多地給些光呀!

  ——節選自《天亮之前》

  1921年12月23日,一個名叫汪靜之的詩人寫了一首題為《天亮之前》的詩。寫作源於當年7月,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反動軍閥的血腥統治下秘密召開,汪靜之從一位要好的朋友那裏得到消息,覺得參加共産黨的這些人很有志氣,於是寫下這首詩。

  據《黨史縱覽》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考證,證實這是第一首歌頌中國共産黨的新詩,當時為了不讓敵人發現,詩人把它收在愛情詩集《蕙的風》裏,所以也被人們當成了愛情詩。

  這首詩寫成之時,也恰逢“五四”文化運動如火如荼之際。

  新思潮點燃的“五四”聖火越燒越旺。一大批文學青年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核心人物的影響下,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自白話文開始的文學革命提出了“國民文學”、“平民文學”的口號,並開始全面展示“批判封建舊道德、舊傳統、舊制度”、“爭取個性解放”的全新主題。而此間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鄭振鐸、郭沫若、沈雁冰、鬱達夫……在這段歷史中,成長為改寫未來的中堅力量。

  至此為止,中國文學其“自身傳統”的延續,實際上是終結了,最終關上了數千年古典文學的門,同時打開文學的一片嶄新天地。同時,中國社會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編輯:張真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