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民生建設回眸: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時間:2011-06-16 15:10   來源:人民日報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始終貫穿著這樣一個主題。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品質顯著提高,就業狀況全面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在一天天殷實起來的日子裏,億萬百姓滿懷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中國書寫出一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

  國盛在於民生。

  “十一五”規劃發佈時,最吸引人目光的當數其中多項“民生指標”: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讓1億農民喝上乾淨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到80%……這些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目標列入5年規劃,見證著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的高度重視。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在隨後的5年中也成為黨和政府一以貫之的工作理念。

  中央財政對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筆筆“真金白銀”讓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社會保障的支出從2006年的2010.02億元提高到2010年預算安排3185.08億元,連年遞增;醫療衛生支出從2006年的138億元增加到2010年預算安排1389.18億元,高達10倍;2010年,中央財政用於和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民生支出已超過1.6萬億元。

  越是經濟困難的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國家將所有計劃的重點鎖定民生領域。2008年末確定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億元。經濟企穩回升的2009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3%,低於“十一五”規劃提出的5%以內的控制目標。GDP增長的每一個百分點,都緊係著最廣大民眾的福祉。

  回眸5年,經濟的發展不僅給中國帶來綜合國力的提高,也給百姓帶來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就業規模持續增長,從2006年的7.64億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億人。百姓的“錢袋子”更鼓了,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06年的11760元增長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10.6個百分點。吃穿住行,變化發生在每一個細節。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行動電話用戶在2006年末為4.6106億戶,今年上半年則突破了8億戶;旅遊消費大大增加,不僅國內黃金周假日消費紅紅火火,還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

編輯:張真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