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0年:經濟在大起大落中曲折前行
主持人(鄒民生):這兩天央視的新聞報道,總有大閱兵的準備花絮。人們期待著60大慶的嶄新氣象。我們就來看看這一甲子的經濟波瀾。先從前30年談起,有哪些歷史的必然性在裏面。
嘉賓 楊英傑(中央黨校副教授)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經濟成就巨大。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六十年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三十年,後三十年。
前三十年的功績在於,建成了為進一步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基本工業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是在以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指導方針下實現的,與此同時,農業、輕工業、服務業的發展明顯滯後,也可以説這種滯後是不得已的犧牲。
歷史不可以從頭再來。但即使重新再來,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決定了中國還是必須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必須實行計劃經濟、扭曲生産生活資料價格以確保重工業的優先發展。
我們的失誤是,在工業體系基本確立,特別是在核保護傘已經形成,已經不懼外來威脅會打斷中國經濟社會正常發展的狀況下,沒有擺脫前蘇聯模式的影響,仍然堅持計劃經濟的模式。
這种經濟模式的順延,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有企業若是以一種盈利性而非公益企業而存在,就必鬚生長在計劃經濟的環境中;二是意識形態因素,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徵。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前三十年的經濟體制不可能轉向市場經濟。
若要真正實現經濟體制的轉軌,必須等待時機,正如鳳凰涅槃,中華民族必須經歷一場煉獄之火的洗禮,才能重新踏上歷史發展的正常軌道。
嘉寶 鄧聿文 (《學習時報》副編審):今天回過頭來總結這段歷史,一條基本的經驗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發展經濟和工業。雖然這是被當時的客觀環境所逼出來的,但也説明,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要搞工業化,必須立足於自己,指望外援,或者通過買技術來實現工業化,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
當然,這30年的教訓也是深刻的。比如,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到現在都未能打破,這不僅于農民不公平,也嚴重阻礙了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加劇了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教訓是,在這30年中經濟經歷了大起大落,主要比例關係嚴重失調,造成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經濟的嚴重損失。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雖然在後30年也發生過,但前30年表現尤為明顯。據統計,前30年經濟增長率曾經歷5次週期波動。其中後三次波峰年份的經濟增長率與波谷年份的經濟增長率,其峰谷落差竟然在15.6個百分點至48.6個百分點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