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劉建忠發言

時間:2010-11-24 13:59   來源:中國網

劉建忠發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副總指揮劉建忠: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媒體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主要向大家彙報一下科學探測任務和初步的探測成果,首先感謝會議主辦單位能夠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與媒體共同交流嫦娥二號任務有關情況。

  首先介紹一下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配置,為了實現第一個特殊目標就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解析度優於10米,後面這句話和嫦娥一號不同的地方,嫦娥二號解析度提高7米和一號120米相比提高的10幾倍以上。

  主要是利用月表上兩機制産生的X射線,一個是天然放射性元素産生,然後通過宇宙射線産生刺激的X射線。

  為了實現第三個特殊目標就是探測月亮的特徵,搭載微波探測儀,主要是利用不同頻段在探測,對天線溫度探測,最後反算到月面上溫度上探測,從而獲得月面特徵的參數。

  第四個是探測地月和近月空間環境,一個是太陽高離子探測器,一個太陽風離子探測器。。

  第二方面是科學探測數據接收和處理流程,地面應用系統第一個是有效載荷業務運作階段的管理中心,是探測數據的處理與管理中心,也是體現既定科學目標及科學價值的應用與研究中心。另外就是進行探測數據的接收、落地記錄和地面傳輸,再一個是科學探測數據的存儲、備份和歸檔,還有數據的處理、解疑、應用和研究。

  再一個是總體佈局,一個方麵包括地月運作,另外是載荷有效管理,另外一個數據管理,這個主要做處理和預處理。

  數據接收是北京密雲50米天線和(雲南)天線在同時看到衛星的時候,同時對嫦娥二號定向天線傳下來的探測數據同時進行接收,主要是提高數據接收的可能性,因為在一期當中確保成功,數據接收可靠性只要達到9999,如果用單天線裏作是很難達到的,所以準備了一個備份天線。正因為數據接收,因此地面系統工程時間是按照月光工作時間來計算的,也就是説“月亮走我也走”。這是計算從10月份到11月份每天從月光工作開始到月光工作結束的時間,今天任務時間是7點44分開始,1小時準備,今天有4個數據進行接收,數據接收萬了是3點37分52秒。在結束之後,大約需要3個小時進行數據的處理和歸納,合起來的時間應該是每天工作12個小時,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工作,所以現在真正是月亮走我也走。

  數據接收處理都是按照計劃來進行的,首先有三位計劃,第一是科學計劃,就是我們要進行什麼樣的科學探測。根據科學計劃來制定一個探測計劃,探測計劃要結合測控系統來制定探測計劃,探測計劃要有一個數據計劃給北京指控中心上行發射到衛星上去;另外還有數據接收計劃,結合預報文件來制定計劃,包括數據天線跟蹤計劃、業務運作計劃等等。

  這個流程是數據接收的處理流程,我們對數據業務流程接收數據,然後傳到總部進行數據預處理和處理,生成各級數據。

  這是一個簡單數據處理流程,有信道處理,源包處理,格式重整等等,經過各項處理以後就可以獲得一個地面圖。

  第三個是介紹一下初步的科學探測成果,剛才各位專家都已經介紹15公里成像是嫦娥二號成功的標誌,15公里成像為什麼選擇虹灣?作為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主要是能源重組,通信暢通,軌控有效,問題綜合性強。前蘇聯和美國沒有軟著陸的探測器,應該是新的地區。

  在15公里是整個成像的分佈。這次成像之後,數據很快的通過成像完以後通過衛星發送到地面站,地面站通過光纖把這個傳到總部,這是一個實時的圖像,不經過處理顯示出來的圖像。這是當時一個快速圖像,從快速圖像裏也可以看出整個工程狀態非常好,包括衛星平臺,包括測控,包括相機,相機的工作狀態,也包括整個數據接收、傳輸、處理的狀態都非常好,所以影像非常清楚。

  我們又從16位成像這個當中宏觀影像圖,也是經過反覆的斟酌,從隸屬性上和特徵性都進行了反覆的斟酌。這個撞擊坑不像坑,像一個包,是因為我們照相的時候,光纖從左下方下來的,光線從下面往上面來的,所以有一個視角的差異。如果把這個圖翻過來就不會産生這樣的現象了,翻過來太陽光就從上面來的。

  這個是在100公里圖像的典型撞擊,我也給大家放一小段動畫,這是嫦娥二號CCD相機第一次實驗成像開機的第一個圖像,這是在100公里照的,這個像的畫質也非常好,這次跟嫦娥一號當時的情形也是非常相似。

  剛才是快速圖像,這個是100公里圖像截取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個叫丹聶耳撞擊坑。另外還有特殊的宋梅月溪影像圖,是中國人研製地貌的其中一個。這是林耐影像圖。

  這是一個圖像的對比,這是日本神號10米解析度圖像,這個是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的圖像,如果不在同一個光照進行對比的話,很難説誰好誰壞,照出來的解析度和品質是相當的。這是美國LRO運作的軌道探測器是1.5解析度圖像,這個是嫦娥二號的1.5解析度圖像。因為太陽高度是不一樣的,所以照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下面其他載荷初步的數據向大家做一個展示,一個是鐳射高度計數據,這是(咖馬)射線譜儀,二號比一號主探測器的解析度提高了更多一些,所以它的解析度更好。

  另外對微波探測儀的通道進行的初步計算,是符合地面上變化規律的。

  這個圖是利用嫦娥一號微波數據獲得微波圖像,我們會通過一百公里的微波數據也能夠獲得微波圖像,通過兩個探測器不同高度數據的融合,確實能夠得出很多探測成果。

  另外在空間環境探測這方面,這是觀月期間獲得探測的成果,這個是環月期間獲得了探測成果,這是奔月期間獲得磁鞘的成果,這個是環月獲得了磁鞘成果。

  我的彙報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