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繞月探測工程管理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對它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科學運用“兩彈一星”成功經驗,“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積累了新形勢下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經驗”,必將産生新的認識。
正確認識和處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資訊技術和工業技術以及其他技術學科交叉融合的關係月球探測工程是一項複雜的多學科高技術整合的系統工程。繞月探測工程使我國深空探測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從技術創新角度講,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嫦娥”一號、二號衛星的成功研製。“嫦娥”探月衛星是一個全新的航太器,也是我國繞月探測工程五大系統中最為核心的系統。“嫦娥”一號、二號衛星與國外2000年以後已經發射和將要發射的環月探測衛星相比,我國衛星的發射品質與幹重的比例、載荷與幹重比、能源系統和工程壽命等指標,達到了國際上同類水準;制導、導航與控制能力和精度,深空大天線支援條件下的遠距離測控精度以及熱控水準等,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二是對繞月衛星進入深空後測控技術的掌握。作為我國首次對地球以外宇宙天體的探測,工程的重點和難點在於測控技術的創新和測控能力的躍升。
月球探測工程首次和第二飛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在航太測控領域掌握了地月轉移軌道控制、月球衛星精密定軌、大時延多模態下衛星狀態監視與控制、多體制聯合測控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了遠距離測控、高精度測量等重大技術難題,首次實現了國內航太測控網、天文觀測網和歐洲空間局測控網的無縫連結,使我國航太測控技術水準達到了新的高度,航太測控能力有了新的跨越。
三是研製建設繞月探測工程的地面應用系統。這是涉及最多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資訊技術和工業技術及其他技術學科交叉融合的領域。承擔地面應用系統的研製、建設和運作工作,需要攻克的難關是,如何接收到“嫦娥”一號、二號衛星的探測數據。因為,月球和“嫦娥”一號、二號衛星距離地球有40萬公里之遙,普通地面站天線接收不到“嫦娥”一號、二號衛星的信號,必須研製新的大口徑天線和高靈敏數據接收系統。研製40米以上的大口徑天線,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
作為第一個深空探測地面應用系統,既涉及機電一體化、自動控制、無線電通信、信號處理、網路通信、電腦軟硬體技術等高新技術,也與天體化學、地質學、天文學、空間科學等基礎科學密切相關。逐漸確立了我國月球科學研究的基礎體系和探測數據的處理方法,建成了月球和深空探測數據處理系統、數據管理系統和科學研究基地,保障了月球探測科學數據的可靠接收、正確解譯和深化研究。
四是繞月探測工程科學目標的完整完美實現。對於任何一個大的科學系統工程來説,科學目標既是源頭,也是最終的“試金石”。“嫦娥一號”在繞月一年時間內攜帶精心設計的8種有效載荷,圍繞四大科學目標,從200公里的上空對月球進行科學考察。完成四大科學任務:探測月面地形地貌,獲取全月球立體圖;探測月球表面的元素和礦物成分;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空間環境。這些需要全國相關科學家數年合力攻關,才能拿出精確的科研成果。説它難度很大,如其中的微波探測月壤特性,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次,是更無可以借鑒的創新。又如探測地月空間環境,任何一個航太器到了新的星球,必然要了解所處空間的未知環境,來保護自己的安全。
對“嫦娥二號”衛星來講,實現六個方面的技術創新與突破:突破運載火箭直接將衛星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的發射技術;試驗X頻段深空測控技術,初步驗證深空測控體制;驗證100公里月球軌道捕獲技術;驗證100公里乘15公里軌道機動與快速測定軌技術;試驗全新的著陸相機,以及驗證大幅提高的數據傳輸能力;對“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試驗。
所以,圓滿完成相關科學目標和任務,實現六個方面的技術創新與突破,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資訊技術和工業技術及其他技術學科交叉融合的關係。
正確認識和處理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同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的關係繞月探測工程始終在堅持自主創新、打造“中華牌”工程方面下工夫,其自主創新成果對我國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提升具有較強的技術牽引和帶動作用。欒恩傑院士曾經指出,“從探月工程的技術牽引和帶動作用來看,首先它可以帶動運載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大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其次,我們現有的測發控系統是針對近地軌道飛行器的,深空測控網還未建設起來,探月工程的實施必將帶動中國深空測控網的發展。因為,與近地觀測衛星相比,月球衛星的技術難點和工作狀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産生了新的技術需求,從而帶動衛星平臺和軌道器技術的發展。此外,月球探測還將為建立天文觀測提供新平臺,推動中國天文觀測的發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太空軌道器作為天文觀測的基地(如著名的哈勃望遠鏡),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美國就是利用航太器來探測深空、外太空的狀態,探求人類的起源,探索宇宙奧妙的。”
組織實施繞月工程是新世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工程,整個研製過程都堅定不移地貫徹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方針,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因為,歷史和實踐告訴我們: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依靠我們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自主創新,是在全球化時代完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的,我們應該也必須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為我服務。繞月探測工程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表明,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掌握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而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交流,也是取得重大科技工程圓滿成功的有力保障。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首次開展對地球以外宇宙天體的直接探測,是世界科技領域的前沿項目。面對這一全新領域,預見今後十幾年內,世界範圍內新的科學技術發展必將不斷發生新的變化,航太技術還有可能發生許多突破性的進展。屆時某個突破性的、革命性的成果,往往帶來航太事業更多巨大的變化,因此要科學預見,密切關注,緊緊跟蹤,正確認識和處理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同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的關係。
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統籌與協同配合、優化資源配置與科學整合力量的關係繞月探測工程系統複雜、協作範圍廣,是“萬人一顆星”。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圓滿完成任務和二號衛星的有效運作,世人對探月二、三期管理模式及其機制怎樣繼承、創新和發展,怎樣在我國現有的技術水準和有限的經費條件下,實施複雜的多學科、高技術整合的重大工程機制創新,怎樣使科學目標通過工程實施變成現實的科研成果等等,都抱有強烈的興趣。因此,在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重大科技工程管理學,探討“兩彈一星”成功經驗在新形勢下對實施國家級重大科技工程的啟示時,必須穩妥處理好發揮一期管理體系特色及作用與二期管理模式及機制創新的關係。
繞月工程實踐中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和啟示,是不是需要進一步弘揚、繼承和深化昇華。回答是肯定的。繞月探測工程建立健全了從最高管理層、協調層,到五大系統、分系統、子系統直到根植于班組的全面管理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正確認識和處理體制機制創新同發揮現有技術、人才、企業作用的關係,尤其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主導同市場機制的關係 體制機制創新問題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我國現階段搞重大科技專項,必須要搞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必然也必須要搞體制機制創新,這就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主導同市場機制的關係。搞重大科技專項,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本身都離不開市場經濟環境和條件,都必須遵循航太産業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規律,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在有效配置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這就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主導同市場機制的關係。
從“嫦娥二號”的組織實施看,作為政府部門的産業政策和科技政策,應當更多地立足於培育國防科研基礎能力、重大科技專項研製能力和持久創新活力。這裡雖然還有許多理論與實踐問題亟待破解,但核心問題還是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現有企業、科研單位的關係問題。
對於如何提升政府和社會的主導或推動能力,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完善引導激勵和評價機制。搞重大科技專項,必然需要科技創新,而企業創新是要有效益的,這兩者關係如何處理,一直是難題。所以對搞重大專項工程的科技創新評價,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設獎、拿獎上。要進一步從機制和制度上完善政府機構和社會機構引導重大工程科技創新,激勵重大專項科技創新,正確地評價重大專項科技創新。
正確認識和處理統攬全局同健全協調配合機制的關係站在國家利益的大局上,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統攬全局同健全協調配合機制的關係,進一步理順政府部門間及與軍隊的關係,加強橫向協調。根據不同的重大科技工程的特點,參照矩陣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適合專項工程要求的統一的協調配合機構和機制。通過職責清晰的協調配合機制和會議制度,及時解決工程實施過程中存在或出現的各類問題,確保整個工程緊張有序、系統協調地推進。同時,加大保障力度,強化工程領導小組、工程兩總系統和工程中心的管理、協調和保障能力。切實做到統籌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健全完善一支既懂技術又會管理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隊伍;統籌安排重大科技專項的立項和預研;統籌掌握工程實施的經費;統籌管理工程所需的研製場地和試驗場地;統籌集中全國資源力量,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統籌開展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