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人們把目光再次投向消費者權益。前幾天,胡錦濤同志在談到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時,關于“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論述,此刻讀來,格外引人深思。
作為社會倫理的組成部分,個人榮辱觀構建在道德規范基礎之上;企業公民的榮辱觀應建立在以品牌信譽為基礎的市場倫理之上。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信用經濟,它必須建立在互相信任和誠實履行合同的基礎上,才能順利高效運行。“信譽”是市場倫理的關鍵詞,也是引導市場完善和進步的中心詞。
今日中國,已經進入品牌時代。這一時代以“中國名牌戰略推進”為標志,以一大批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為結果。市場競爭更加注重品牌信譽。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超越了早期僅從市場安全角度強調產品質量的缺憾,更加凸顯了對市場主體企業誠實守信的要求。
品牌創建初期難免出現一些浮躁現象:過分包裝,有名無實;制造噱頭,炒作熱點;追名逐利,熱衷虛名等等。導致市場萎縮,甚至品牌消亡、企業破產。嚴峻的現實讓人們思考:如何張揚以信譽為中心的市場倫理?
市場規律的根本是利益機制,要在市場競爭中分清“誠實守信”與“見利忘義”的“榮恥”,除了從道德的角度進行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利益為杠桿撬動市場經濟秩序並使之走向良性。
“可口可樂”總資產為1500億,其中有形資產僅為160億,無形資產市值佔總資產近90%。市場競爭進入品牌時代,對于企業而言,信譽已不僅是聲譽、形象、觀念問題,而是企業無形資產的核心。一旦有微小瑕疵就會致使企業信譽受損,公信喪失,資產貶值。
因此,將企業的信譽作為品牌價值的決定性因素,就能形成企業利益的作用機制。當企業對公益事業的參與程度,對環境保護的態度、產品生產、售後服務等等,都成為決定企業最終利益的重要因素,那麼,企業就會因市場的拉動,自覺向社會責任的標準看齊,通過“品牌信譽管理”,減少或杜絕侵害公眾利益的行為。
構建品牌信譽時代也需要消費者積極參與。在發達國家,公民的消費價值觀念較為成熟,對品牌相關聯的企業公民形象非常重視。對商品購買的取舍標準向誠實守信、具有良好社會形象的企業傾斜。這種正確行使購買權的消費行為,很好地推動了市場信譽的良性發展。比如,把購買盜版光碟視為恥辱,對污染環境的產品不予購買等,實質上也是一種市場倫理。將社會責任注入市場的交易之中,不僅約束生產者,也約束購買者,最終通過約束消費者來產生對生產者的約束力。
目前,我國消費者的購買約束依然停留在“有魅力的質量”方面,即把產品質量、商品適用度和性能價格比作為購買的基本標準,一些品牌產生失信行為時,被關注更多的還是安全問題。這進一步提醒我們:要強化消費的社會屬性。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購買無信譽品牌,不僅是一次損害“誠實守信”的不成功消費行為,也是一種縱容“見利忘義”的不道德社會行為,要讓“不為無信譽品牌買單”成為公眾的基本信條。這樣,就能讓誠實守信者壯大,讓見利忘義者出局。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輕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