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總談“大國崛起” 還是應該“低調做事”

時間:2012-03-14 13: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3月11日,在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回憶起一件往事:歐洲一個發達國家的大使曾對他説,難以理解中國為什麼堅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

  而在不久前,美國出版的一本新書《美國能向中國學什麼:化敵為師的指導手冊》上市不到一個月,就登上亞馬遜網時事類圖書榜榜首。在這本書的封面上,紅墻金瓦的故宮與綠樹掩映的白宮“平分天下”。美國學者還曾提出“G2”概念,即中、美兩國成為一組,替代原有的八國集團(G8)。

  當時,趙啟正這樣回答那位疑惑的歐洲大使:“中國是有幾件華麗的外衣,但如果看看裏面的襯衣,可能是舊的,甚至已經需要更換了。”

  全國政協委員、曾擔任中國駐瑞典大使的呂鳳鼎也認為,當人們將中國捧到“異乎尋常的高度”時,我們自己更應該“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要看清自己的位置”。

  而曾任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特命全權大使的孫振宇委員則更加乾脆地提出,在處理國際關係上,“我們要防止被捧殺”。

  外交家們的態度可以從數字中找到依據:

  儘管中國在2010年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也就在那一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告訴媒體,中國每人平均GDP仍居世界百位之後。按照聯合國一天1美元收入的貧困標準,中國大約還有1.5億貧困人口,“這就是中國的國情”。

  正因如此,中國社科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委員才提出,想要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就必須正確看待自己,“要用望遠鏡看,也要用顯微鏡看”。

  從望遠鏡裏看,張蘊嶺發現,這個國家正在崛起,經濟連年增長,快速消滅貧困。

  孫振宇笑著回憶説,只要中國人在世貿組織大會上發言,全場都會安靜下來,“因為我們的一個字、一句話,他們都非常重視”。在會場之外,各國也盼望與中國溝通,傾聽中國立場。

  張蘊嶺認為,中國對世界市場影響巨大,應該主動構建符合自身利益也符合大家利益的關係。

  這位學者還強調,對於一個“新強國”來説,中國應該建立信心。在不久前一次討論中國公共外交與國際形象的圓桌會議上,一個韓國記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世界需要的是自信的中國。”

  “不能別人稍微説一點我們不行,我們就馬上跳起來。”孫振宇邊説邊揮動了一下手臂。

  但在顯微鏡下,張蘊嶺希望中國人看到發展起來的中國的“種種問題”。

  相對於某些“缺乏自信”的表現,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委員發現,也有相當一部分國人有著“盲目的自大”,而這種自大隨著中國摩天大樓的增加而不斷增長。“人們出國一看,國外的樓又矮又破,但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矮樓裏是有內容的。”

  他提醒道:“我們剛剛成為一個大國,還沒發展幾年就覺得自己了不起,那就很難再繼續發展了。”

  實際上,“捧”中國的聲音確實不少。媒體人舒泰峰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國拒絕捧殺》中梳理道,2006年中非峰會被認為是“北京令世界驚嘆的開始”;2007年美國學者出書盛讚中國軟實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世界驚嘆這是“中國主導世界元年”;2009年,美國一位未來學家出版《中國大趨勢》;2010年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出版《當中國統治世界》。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説好話,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自持。一個不太妙的現象是,聽了國外這些吹捧,國內某些人真患上了天真爛漫的幼稚病,自高自大起來。”舒泰峰這樣寫道。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説:“當一個國家強大起來的時候,它的外交政策就會很強勢,但這並不適合中國。”

  本屆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曾任外交部部長的李肇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稱,不必總談“大國崛起”,還是應該“低調做事”。

  而他的同行、本屆政協會議新聞發言人趙啟正也表達了相似的意思:“不必過於計較別人説什麼,走自己的路”,同時,“我們對取得的成就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盲目自大”。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