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兩岸經貿和文化往來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好時期。兩會上,圍繞如何讓兩岸關係更上層樓,代表、委員各抒己見:“我們的政策要更顧及臺灣同胞的感受”,“大陸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展示社會制度優越性,以此拉近和島內民眾的心理距離”……一連串的建議顯示,大陸民眾關於兩岸關係的看法更趨理性,又不失兄弟情誼。
“深水區”裏要謹慎
兩岸經貿往來正在深水區前行,面臨的摩擦更加瑣碎和深層。代表、委員提醒,此時更要重視政策帶來的感受。
政協委員、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嘉極長期關注在粵臺商發展。他指出,令人憂心的是,大批中小型臺企正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兩會前,他在廣東考察,總結出9項臺企面臨的困難:出口市場萎縮、人民幣匯率上升、勞動工資上升、勞工荒……“再加上缺電、限電,一個小小的企業怎麼活?”
張嘉極表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淘汰屬於低端産能的臺企可以理解,但是方法值得商榷:“在有些地方,對大片低端製造業一棍子打死,一缺電就拉這些企業的電,這樣的傾向很不好。”
“廣東經濟能有今天的成就,當年的臺商功不可沒。如今政策細節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傷了臺灣同胞的心。兩岸經貿發展的大勢是好的,但我們要喜中見憂。”張嘉極説。
張嘉極的看法,得到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的共鳴。紀斌認為,凡是涉及兩岸的問題,既要尊重經濟規律,也要從政治方面考慮,偏廢任何一方,都會産生不好的影響。
紀斌説:“這些年,臺企集中爆發了一系列問題。有些問題的確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但有些問題能解決就應該先解決。比如融資問題,除了政策性貸款,我們也可以考慮規範和利用民間借貸,以及允許更多臺資金融機構在大陸經營人民幣業務。現在,有些臺商開始抱怨大陸的經營環境不好,值得我們關注。”
讓人們“樂在其中”
與相對成熟的兩岸經貿往來相比,兩岸文化交流還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今年兩會上,如何推進兩岸文化交流成為熱議的話題。
紀斌説:“兩岸文化交流應該深化,吸引更多的人來參加。另外,要採取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臺灣的很多藝術表現形式比大陸前衛,兩岸文化交流應該吸納新穎的形式,讓民眾分享其中的樂趣。”
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認為,兩岸文化交流還處於互相了解、消除隔閡的初級階段,但兩岸不能老是停留在這裡。他説:“文化交流是心靈的交流,比經貿交流這樣的利益連接更重要。我們應當站在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高度進行交流,兩岸應該簽署‘文化ECFA’。”
人大代表、長春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孔令智指出,目前兩岸文化交流的推手大多是有關主管部門。今後,應該放手讓兩岸民間文化力量自然交流,主管部門提供資金資助和政策扶持。
他還建議,兩岸共同成立“文化創意産業研究院”和“文化産業園區”。通過前者,兩岸集合創意人才共同研發,輔導相關企業機構建立産業鏈,將兩岸相關産業聯繫在一起;借助後者,兩岸共同找出足以代表中華文化的創意産業,打造産業聚落,打破“政治的疆界”,增進文化認同。
深化關係“急不得”
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不錯,但依據島內民調,島內支援兩岸統一的人數並未顯著增長。代表、委員們強調,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深化兩岸關係“急不得”。
鄭建邦指出,本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表明,大部分民眾是認同“九二共識”的,但李登輝、陳水扁20年的“去中國化”,也是臺灣的現實。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我們絕對不能操之過急。我們現在的使命就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形成一種不可逆的歷史潮流。鄭建邦表示相信,在這種潮流中,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民會選擇統一這條光明的道路。
代表、委員們也強調,大陸同時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強自身發展建設,才能拉近與臺灣同胞的心理距離。“大局上,加快法制建設,顯示促進政治文明進步的優越性;細節上,陸客在臺灣表現得知書懂理,都會從心理上拉近我們和臺灣民眾的距離。”紀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