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文化體制改革加速前行

  時間:2008-03-14 08:30    來源:中國網     
 
 

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文化體制改革政策措施,推動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今明兩年內,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逐步實現免費開放。而記者在兩會期間獲得最新資訊:圖書館、文化館的免費開放,也被納入今年國家文化工作的重點。更多的文化權益,將為公眾共用。

“今年將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張勝友委員激動地説。

我國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已近5年,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不斷壯大。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連日來,這一點引起代表委員的廣泛關注。

百姓享用多

鏡頭: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委員介紹,到2011年,40個億將投入中西部地區26700多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設。“就是政府拿錢,農民享福!”

“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免費開放,是我國政府對人民文化權益的關心,也是一種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硬舉措。”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委員向記者表示。

2008年初,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在第一批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中,包括國家文物系統的500多所博物館,還有另外500所將陸續加入。”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委員説。

免費開放,資金缺口誰來填補?按照《通知》精神,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門票收入減少部分將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這是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旨在提高為公眾服務的意識,讓人民群眾共同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鄭欣淼表示。

近5年來,老百姓得到更多的文化實惠。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鄉要有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通過這些惠民工程,國家財政更多地為百姓的文化生活埋單。民生理念,為文化體制改革頻頻帶來亮點。

産業盈利多

鏡頭:中國東方歌舞團團長田軍利委員透露:2007年全團演出收入達5800多萬元,而就在7年前未展開産業化改革時,他們的演出收入是負數。“應該説,我們是率先嘗到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甜頭。”

公益性的文化事業與經營性的文化産業“兩手抓”,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朱夏炎代表評論道:“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必須以改革創新的姿態,借鑒成熟的市場化手段,推動文化産業‘入市’。一個國家的文化産業,也是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

幾年大力推動文化産業“入市”,我國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取得新進展:全國122家圖書出版社、27家影視製作單位、29家省級和市級文藝院團等完成轉企改制,11家文化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文化生産力大幅解放。

正如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一級導演馮小寧委員所言:“這些年來,中國電影在美國大片的壓力下被迫走向市場化,把計劃經濟的影子砍掉。如今,我們走出來了!有一批優秀作品,有相當大的市場佔有率,形成了相當高的市場票房。”

公益性文化事業,經營性文化産業,雙輪驅動,雙翼齊飛,推動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前進。

創新思維多

鏡頭:張勝友委員感嘆,30年前我國啟動經濟體制改革時,很多人還未意識到這場社會變革的深刻性、廣泛性。現在啟動的文化體制改革,很多文化人也未意識到,它將深刻、廣泛地影響文化人的生活和命運。

“以創新的思維,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是大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迅速做大做強的重要手段。”朱夏炎説,我國文化産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在國家軟實力的競爭中,如果再按部就班常規發展,會被西方發達國家遠遠甩在後面。

審議討論中,許多代表委員不約而同表示,要努力解決制約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著力破解改革難點。

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趙麗宏委員説,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過程中的政策規範和配套措施還不明晰。如對一些文化單位的定性模糊,對民族文化産業還缺乏切實的扶持政策等。

有的委員代表建議,現在關於文化的法律只有文物保護法,要加快文化立法進程,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

作為朝陽産業,文化既是一個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是社會的“軟環境”、國家的“軟實力”。代表委員們認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而“中國文化産業的最終形成,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田軍利表示。(記者 曹玲娟 劉 陽 王 薇)

 
編輯: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