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陳章良低調亮相:漁家小夥30年的身份轉換

  時間:2008-03-11 13:52    來源:京華時報     
 
 

3月4日,陳章良委員在小組討論會上發言.  記者范繼文 攝

    做學問,開公司,當校長,做官。1979年,當貧困的漁家小夥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或許根本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在未來的30年裏,經歷如此多樣的轉變。

    ■關鍵詞:學者

    當年最年輕的教授

    1979年,作為鄉里唯一高考上榜的中學生,陳章良離開生活了18年的福建小漁村,邁入海南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的大門。4年後,他又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進入華盛頓大學生物系就讀。

    在1985年到1987年,他每年都會發表一份讓國際生物界注意的學術成果,並提前一年半獲得博士學位。

    歸國的選擇

    1987年,陳章良做出了讓很多人瞠目的決定。他拒絕了美國多家生物公司的邀請,選擇回國,來到北大生物系。和他同一批的留學生中,當時回國的人並不多。

    那一年,魏文勝剛剛考進北大生物系,20年後他作為海歸回到北大。雖然兩個人的經歷看似相同,但魏文勝還是覺得區別很大。他説如今海歸是潮流,因為國內有很多機會。可在20年前,歸國後的未知性很大,“他的決定很勇敢”。

    如果説這個決定在平常人看來是種賭博,那麼陳章良無疑是一個贏家。剛剛26歲的他被北大破格聘為副教授,兩年後,他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

    為本科生上課的校長

    多年以後,當陳章良成為農大校長,繁忙的工作讓他已經無法抽身研究的時候,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堅持自己的專業———親自教本科生分子生物學。

    學生劉夢圓説,這門課是理科實驗班學生的大一課程,“課上我們能得到國內外最廣、最新的資訊。”由於工作的關係,有的時候,陳章良不得不臨時調整上課時間,但是他從來沒有讓其他人代課,總是堅持親力親為。

    課堂上,陳章良要求很嚴格,總會在課前小考,並親自監考。

    ■關鍵詞:老闆

  研究室裏的“老闆”

    當魏文勝本科畢業進入陳章良的實驗室時,發現周圍的學生都管陳叫“老闆”,於是也跟著叫。最後,這種叫法在系裏被普及。

    陳章良似乎也很喜歡被這樣稱呼。

    魏文勝回憶,在上世紀90年代初,師生間很少見這種稱呼。和如今大學裏的研究生叫導師為老闆含義不同,那時候一來是因為覺得和陳章良之間沒有距離,有點開玩笑的意味;二來是因為他從國外回來,帶來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所以學生們選擇了有點“洋”味又活潑的稱呼;三來由於當時陳章良才30歲左右,有些學生的年齡甚至比他大,所以這樣的稱呼比“老師”少了點尷尬。

    成為真正的老闆

    不久之後,實驗室的“老闆”成了真正的老闆。

    1992年,陳章良和潘愛華等人創建了目前中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制藥企業之一———北大未名生物集團公司,很快便成為擁有多家子公司的集團。接著,又創建中國北大生物城。

    自從他擔任北大副校長後,更是一手負責抓産業,北大高科等企業都相繼上市贏利。一個以文理科為主的高校,竟然擁有6家上市公司,年産值100億元,這在當時國內高校中是産值最高的。

    談起辦企業的初衷,陳章良曾感慨道:“技術如果沒有開發,躺在實驗裏就永遠是技術。”

    之後,陳章良調離北大副校長職位,同時也辭去了北大未名集團董事長一職。

    ■關鍵詞:校長

    “開放的農大歡迎您”

    如今,打開中國農業大學的網站,首先印入眼簾的是“開放的中國農大歡迎您”幾個字。

    農大宣傳中心的陳衛國説,這是陳章良提出的口號。在校長督促下,農大新聞網成為更新速度最快的高校網站之一,幾乎所有的活動當天都會上網。最讓學生興奮的是,農大建了奧運場館,向世界敞開了胸懷。

    給貧困大學生發名片

    陳章良來自貧困的漁家,靠著國家提供的全額助學金和同學幫助,才完成了本科學業。這段經歷,陳章良經常和學生談起。

    在農大,經濟困難學生佔到了學生總數的30%左右。經過幾年時間,農大已建成了物質、學業、就業等立體救助體系。

    每年開學報到,陳章良都要揣著一疊自己的名片,發放給貧困學生,告訴他們有任何生活上的問題都可以直接找他。

    留100套房屋吸引人才

    5年來,新樓一幢幢地蓋起來,面積增加了近一倍;研究室科研排名前進了20多名……更讓教師覺得暖心的是,陳章良拍板解決了教授的住房問題。教授的住房標準由90平方米提高到140平方米。5年來,學校投入2670萬元用於人才引進。到他離開農大時,還有100多套房子空閒著,作為引進人才的資本。

    ■關鍵詞:良哥

    送別良哥

    “良哥”,是農大學生對陳章良的稱呼。不知道是誰起的頭,但學生們知道,校長喜歡被這麼稱呼。

    農大有一個傳統,跨年之夜校長和書記要帶領學生在廣場敲鐘許願。2007年的最後一夜,《同一首歌》正在農大體育館錄製晚會。學生記者團的張思瑤看到,隨著零點的臨近,臺下的學生陸續離場。“大家沒心思看節目了,也沒有人號召,大家口口相傳説‘去見一眼良哥’。”等到零點劉翔、郭晶晶上臺時,臺下八成的座位已經空了。

    往年,在書記和校長敲完鐘後,同學們會排著隊每人敲一下,鐘聲會一直延續到兩點。然而在那個晚上,農大的鐘聲停留在陳章良敲的12下聲響裏。學生們開始叫著“良哥,別走。”

    陳章良四次轉身、四次揮手和學生們告別。四五千學生簇擁著他的車,從廣場送到主樓。“你不用知道校長在哪,只需要知道人群是往哪個方向移動。”200多米的路,走了將近20分鐘。

    貼心良哥

    “良哥沒有架子。”記者在農大校園隨機找學生採訪,每一個人都會這麼説。在農大還有一群他的“粉絲”,一些學生甚至是慕他名而考農大,他的每一次公開露面都會引發歡呼和尖叫。

    很多農大學生都存著陳章良的郵箱地址,學生們也習慣給他寫E-mail,每封郵件幾乎都能得到回復。

    雖然不是所有問題學生都會去“叨擾”校長,但是他們發現,平時抱怨的問題都在一個個地得到解決:食堂增加了菜色品種、宿舍供熱水時間往後推了兩個小時……“我們總是納悶,良哥的耳目怎麼無處不在?”張思瑤後來才從老師那裏知道,陳章良總是會瀏覽校園BBS,一旦發現問題,他甚至會在很晚打電話給相關負責人,要求落實。

    單身良哥

    農大的學生有的時候覺得校長就像他們的爸爸,可是學生們心裏有個疙瘩,就是他們的“爸爸”還是單身。

    不少農大學生認為,因為校長太忙碌,所以沒時間考慮自己的個人問題,所以總是忍不住要給他操心。於是,每年新年許願敲鐘時,都有學生大聲許願讓良哥明年討到老婆。(記者 周逸梅)

 

 
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