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應忘了李文會

時間:2011-09-22 16:51   來源:台灣網

  李文會先生是我們天水市、三陽川近代歷史上産生的一位傑出人物。他曾參加宣傳過推翻滿清政府的辛亥革命,也曾與民國元老于右任先生交往甚密,曾請天水士林之首的張世英(字育生)先生到中灘鎮宣講過富民強國的新政。更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張勳復辟醜劇上演之後,李文會先生當選為孫中山先生成立的“非常國會”議員,準備奔赴廣州靖難國事,在上海集結時,先生不幸病逝,留下一段永遠的遺憾:革命未成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想起李文會先生,我就想起偉大的辛亥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李文會先生應該是我們三陽川乃至整個天水人民的驕傲。可惜的是在我們解放前後出版的天水縣誌,天水市誌上都沒有提到這麼一位曾轟轟烈烈參加過民主革命的先驅人物之一,也不得不讓我們後代感到困惑和遺憾。正因為這樣,有關李文會先生文字記載的東西很少很少,幾乎是零,知道他生平事跡的人也越來越少。1917年8月份在廣州參加的“非常國會”會議,並受到孫中先生親自宴請的150多名議員的名單中也沒有提到他的名字,因為先生是在上海集結時不幸病逝的。

  我對先生的生平事跡的了解也是近幾年的事,因我和他的孫子輩交情較深,才得知先生事跡的一鱗半爪。眼下,在全國人民聲勢浩大地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之際,筆者寫這篇小文以表達對李文會先生及所有民主革命的先驅人物的緬懷及追思。

  李文會,字友卿,祖籍河南孟縣。西元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元年)出生於甘肅天水縣三陽川雷王集的一個商人家庭。李文會先生自幼聰穎好學,青年時代深受民國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影響,接受革命思想,志在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因此曾遭到清朝衙門的緝捕。衙門張貼標語雲:“對、對、對,先殺李文會!”李文會先生於是逃奔到陜西三原縣的于右任先生的故鄉避難,繼續從事革命活動,秘密聯繫革命黨人,經年不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李文會先生回到家鄉三陽川中灘鎮。他仍然熱衷革命進步思想的宣傳,請來天水士林之首的張世英(字育生)先生來中灘鎮宣講富民強國的新政,內容涉及到興學校、辦水利、婦女放足、男人剪辮子等等,李先生率先剃了光頭給當地百姓以作示範。張世英先生臨別慨然書寫:“大魚縱海一向無前;高爵排天數行直上”,贈與李文會先生。

  1905年清廷下令廢除了科舉制度,讓各省學政專管學堂事務,奉行一千多年的封建科舉選士制度宣告壽終正寢。但此後的幾年時間,三陽川這樣一個傳統的文化區一直沒有一個像樣的學堂。1913年接受過進步思想的李文會先生決定創辦“三陽川高等小學堂”,走教育興國之路,為家鄉的父老鄉親辦點實事。原校址選在與樊家城相連的中鎮山堡子內,打算利用堡子內閒置的房子做校舍。但這件事立即遭到雷王集守舊鄉紳勢力的阻撓,並散佈封建迷信邪説,謗言辦洋學堂將會把所謂的“小兒煞”帶到主山上,有損風水龍脈。李先生幾經奔波,幾經週折,終於得到中灘鎮有識之士王汝翼先生等人的支援,大家慨然解囊,李先生租賃堡子下當街一處私人宅院作為校舍(即現今中灘衛生院所在地),邀請當地名人高士做教員,招來四鄉私熟學子入學讀書,“三陽川高等小學堂”正式宣告成立,李文會先生親任第一任校長。

  1917年(民國六年),張勳演出了復辟醜劇,下令解散國會,孫中山先生振臂動員成立“非常國會”,李文會先生是這次全國遴選的非常國會議員之一,他在上海集結時不幸病逝,享年42歲。李文會的喪事由國會操辦,當時在上海的甘肅議員王庚山、汪劍平按甘肅鄉俗將李文會遺體入殮,護送回甘肅天水中灘鎮雷王集李文會家鄉安葬。李文會先生的兒子李健侯當時年僅14歲,遠赴上海奔喪,用了40多天扶父親靈樞北上,安全回到家鄉。這件事情後,李健侯初露頭角,受到國會議員及家鄉人民的普遍讚譽,大家認為李文會先生的兒子將來一定是有大出息。果然,他在成年後,繼承先父遺志,也為家鄉人民辦了不少實事,興學校,修水利,做了不少善事,成為飲譽三陽川的一代名流。

  李文會是天水地區民主革命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是天水參加宣傳辛亥革命、參加“護法運動”、創辦新式學校的第一人。(屈榮芳0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