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精神和黃埔精神

時間:2011-08-30 13:39   來源:黃埔雜誌

  孫中山先生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中,最寶貴的是他畢生所表現在理念與實踐中的“愛國、革命、和平、奮鬥”的精神,其核心為國家統一和民族振興。

  黃埔精神發源於中山精神

  廣州蒙難脫險後,孫中山痛定思痛,丟掉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幻想,總結出兩條經驗教訓:一是依靠軍閥來打倒軍閥列強是行不通的;二是要完成革命事業必須要有革命的軍隊。於是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完成國民黨改組的部署之後,在共産國際的建議與蘇聯的援助下,同中國共産黨合作,創辦黃埔軍校。

  從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孫中山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實現南北的和平統一。但是,由於帝國主義支援的軍閥,有恃無恐,頑固維護自身和帝國主義的利益,反抗到底,因而必須創辦軍官學校,建立國民革命軍,來打倒列強,剷除軍閥,統一中國,振興中華。基於當年曆史發展的風雲際會,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孕育于孫中山“愛國、革命、和平、奮鬥”的精神,形成于黃埔軍校的軍事政治教育,實踐于平定叛亂、東征北伐、抗日等戰爭。以國共兩黨黃埔師生為核心與骨幹的國民革命軍,其軍政教育制度發韌于黃埔軍校的新型軍隊,影響及于後來的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黃埔精神發源於中山精神,中山精神孕育了黃埔精神。

  毛澤東對此曾有過很高的評價。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在《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指出:“國民黨的軍隊本來是在大體上相同於今日的八路軍的精神的,那就是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時代。那時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合作組織新制度的軍隊,在開始時候不過兩個團,便已團結了許多軍隊在它的周圍,取得第一次戰勝陳炯明的勝利。往後擴大成為一個軍,影響了更多的軍隊,於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時軍隊有一種新氣象,官兵之間和軍隊之間大體上是團結的,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滿了軍隊。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後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展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中山精神的內涵博大精深

  學習研究孫中山留給我們極其豐厚珍貴的歷史遺産,包括源於中山精神孕育而成的黃埔精神,深感內涵博大精深。

  首先,孫中山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領導組織興中會,第一次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猶如一聲春雷,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驚醒了沉睡的亞洲雄獅,喚起了東方民族的覺醒,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清王朝和瘋狂的帝國主義,鼓舞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前仆後繼奮起救國,終於取得了辛亥革命、北伐鬥爭、抗日戰爭的勝利直至新中國成立。到當前,經濟建設迅猛發展崛起,並邁向和諧社會,在許多方面超過了孫中山親手制訂《實業計劃》規劃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歷史任務。

  其次,孫中山首創了中國民主共和政治體制。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當選首任臨時大總統。這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體,廢除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世界影響。

  第三,孫中山最早接觸了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並進行了傳播。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應邀于6月14日至16日一連三天在上海專題演講社會主義,早于十月革命的炮聲和李大釗的宣傳。他在論述世界各種社會主義思潮與學派時,推崇馬克思學説,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的上乘之作,並結合中國社會實際,認為實行社會主義的方法要因時因地而宜。後來論述民生主義,認為“共産主義是民生主義的理想,民主主義是共産主義的實行”,“共産主義是民生主義的好朋友”。孫中山生平好學不倦,遊歷歐美各國,接觸了解世界社會政治經濟體制,吸收西方各種思想學術理念,研究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國情以及自己獨到創見,探索救國之道。所以在辛亥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前,他就具有了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修養,對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已有相當的研究與造詣,而且對於振興中華有著強烈的理想憧憬與嚮往追求,因此就順理成章地熱烈歡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五四運動的發生、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和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孫中山自稱是社會主義者。

  第四,孫中山提出了以人民為主、以民生為首的思想。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一再強調指出,他是公僕,人民才是國家的真正主人。他的治國理念中最凸現出民生問題是最為根本性的。他所著《三民主義》的核心思想正是民生主義。他對民生的定義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我現在就是用民生二字,來講外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産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又説:“我們要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照這樣的説法,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産,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作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繼承者的中國共産黨,施政理念和方針政策所表達出現頻率極高的關鍵詞彙正是“民生、和諧”,恰同孫中山所主張倡導的理論與實際吻合一致。這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實踐檢驗的效應,中華兒女的共同創造,國運的轉機和民心之所向,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

  第五,孫中山倡導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傳統的歷史觀點認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五四運動的爆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和中國共産黨的成立,使孫中山受到了新思想、新形勢的影響與啟迪,看到了新生力量和希望,決心聯合共産黨對國民黨進行改組,改變脫離群眾依靠軍閥進行革命的傾向,走新的革命道路。我個人認為,十月革命和中共成立,確是客觀存在的外部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孫中山本人主觀認識的內在因素。孫中山早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共成立之前,就已經接觸、吸收、研究、認識、傳播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而且已有相當的修養造詣以及自己的見解與創意,並運用到中國革命的社會實踐中來。正是由於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打開了世界新思想、新潮流的閘門,為五四運動,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和中共成立創造了有利條件。他積極主動排除諸多的反對勢力,力主倡導“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於是,國民黨進行改組,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吸納大批中共優秀人士加入國民黨,並參與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為中央執監委員,進行國共合作,接受蘇聯援助,創辦黃埔軍校,組建新型革命軍隊,出現了大革命的新局面。

  第六,孫中山最早親手規劃了中國現代化建設藍圖。孫中山的統一之夢,富強之夢,振興之夢,為中國現代化設計了“心理建設(孫文學説——行易知難)”、“物質建設(實業計劃)”、“社會建設(民權初步)”、“國家建設(建國大綱、三民主義)”,而以民生主義為根本。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新中國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建成或正在建設中的巨大工程項目,如長江三峽水利、上海洋山深水港、全國鐵路網等,都曾是孫中山實地調查設計並制訂過的建設藍圖。尤其是我們倍感親近的“東方大港”,他設計選址就在杭州灣乍浦以南之地,正是當今上海在東海之濱通向世界的洋山深水大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今天的建設,不但圓了孫中山富強振興之夢,而且超過當年設想規模,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正在努力奮鬥之中。這是我們今天在此緬懷中山先生之時可以告慰于這位革命先行者的。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