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聯

唁電

新聞報道

新聞資料

歷史回眸

資料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資料
 
 
李敖談張學良

  時間:2001-10-15 20:00    來源:     
 
    9.18事變後,李敖的父親就是最早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的秘密盟員,而李敖作為張學良將軍的東北老鄉,在臺灣最早為張學良翻案。在9.18事變69週年前夕,北京媒體與李敖進行了越洋對話。

  問:李敖先生,今年9月18日是9.18事變69週年,你是張學良的東北老鄉,同時又是最早在臺灣為張學良翻案的人。我想請你在此談談張學良,談談日本鬼子,行嗎?

  答:謝謝,我曾經專門寫了《張學良研究》、《張學良研究二集》等專著,認為張學良是個民族英雄。

  9.18事變後,我父親是最早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秘密盟員。

  問:你出生於1935年4月25日,——一齣生就做了亡國奴,對嗎?

  答:1935年4月25日,我出生在東北哈爾濱。那時是中華民國24年,正是9.18事變後3年零7個月,中國東北已是日本鬼子控制下的“滿洲國”。照歷史的説法,我一齣生就是“遺民”,就像孔夫子一齣生就是“遺民”一樣。孔夫子做“遺民”做來做去,是給不同的中國統治者做“遺民”,但我卻一生下來,給日本鬼子卵翼的中國末代皇帝做“遺民”,所以,我比孔夫子還窩囊。

  9.18事變前,東北正是黃金時代;9.18事變之後,發光的未必都是金子,東北人民淚盡胡塵,飽嘗做亡國奴的痛苦和辛酸。爸爸一直計劃全家離開東北,進入關內,不受日本鬼子統治,可是由於種種困難,未能如願。到了1937年,他終於實現了舉家南遷的大手筆,19口人浩浩蕩蕩遷到北京,完成了他的“出滿洲記”。這時,我以兩歲的年紀,離開了哈爾濱,從此,我的家不在東北松花江上了。——但很快,北京也不對勁了,日本鬼子的魔爪自東北南下,終於在1937年7月7日發動蘆溝橋事變。爸爸為大家庭所累,再也沒有能力南遷了,他只能派五叔到後方去,其餘的人,都第二次作了“遺民”。爸爸人雖不能南下抗日,但他的地下抗日,卻沒有停止。9.18事變以後,馬佔山將軍的東北義勇軍是中國第一個以行動抗日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以行動抗日的時候,其他團體還在親日、媚日或觀望之中,爸爸當時就是馬佔山將軍的秘密盟員。

  9.18事變後,日本媒體造謠打擊張學良的聲譽。

  問:在臺灣,你是最早為張學良翻案的人。你最早寫文章指出,9.18事變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的。而張學良由此遭到一片聲討。聽説許多責罵非常荒唐,對嗎?

  答:嘲笑和責罵中最傷他的是國民黨馬君武的兩首《哀瀋陽》的詩,原文是: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如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這兩首詩顯然在罵張學良在扯名女人,以至丟掉瀋陽的事。詩雖然為全國傳誦,但內容卻是造謠。以詩中“蝴蝶”(胡蝶)為例,胡蝶一生不認識張學良,又哪來翩翩共舞的事?胡蝶在1964年來臺灣,公開聲明這一點。所謂“翩翩蝴蝶正當行”,是日本一家通訊社為了打擊東北軍領袖張學良的聲譽而造的謠,馬君武不察,所以舞文弄墨害人。

  事實上,張學良背上黑鍋後,所蒙受的還不止口誅筆伐,還有被愛國者動作的威脅。——不知情的愛國地下組織要殺掉張學良。西安事變的原因,簡單地説,就是張學良和東北軍不願再做混蛋。

  問:從張學良這個角度説,9.18事變和西安事變,是他的兩次大選擇,而且有其延續性,對嗎?

  答: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和東北軍在陜西,處境極為苦悶,因為他們不能在東北打日本人,反倒在西北打中國人,他們是難以自解的。有一項記錄説,事變前張學良的機要秘書苗劍秋勸他説:“我覺得陜北共産黨不過是癬疥之疾,日本軍閥對我們的侵略才是百年大患呢?副司令應該建議蔣先生放下槍桿,同陜北合作對外。”張學良聽了,説:“我的職務是剿匪副司令,你要我去和匪合作,這種想法太混蛋了!”苗劍秋説:“你才混蛋呢!放著國難家仇不報,一天到晚地替人家做走狗打內戰,你憑什麼資格罵我混蛋?”張學良是有度量的人,他説:“你説得對,我們兩個都是混蛋!”西安事變的原因,簡單地説,就是張學良和東北軍不願再做混蛋。因此,他們希望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去打日本人。

  問: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判有期徒刑10年,但為什麼後來似乎是軟禁呢?

  答:當時國民政府1937年1月1日核準張學良被判有期徒刑10年,但蔣介石要求特赦,1月4日,特赦獲准,但要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

  但蔣介石的“寬大”是很可怕的,中國在走向自由,張學良在失掉自由。設想當時無此“寬大”,張學良判10年,坐10年牢,早在1947年前就恢復自由了,又何必受無形中變為無期徒刑的德政?

  1980年10月21日,各報登出他們訪問金門的消息,有他在金門前線以高倍望遠鏡眺望大陸河山的照片,照片上的張學良已經垂垂老矣。
 
編輯:system    
 
 
  www.chinataiw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