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辛亥後裔

時間:2011-10-03 10:56   來源:荊楚網

 

圖為:杜志昌向記者講述祖父杜南與孫中山一起從事的革命活動

 

 

圖為:杜志昌的祖父杜南

  吉隆坡的辛亥史,因為一名叫杜志昌的老醫生而豐滿起來。30年前,他無意中翻出一本《杜南先生哀思錄》線裝書,揭開了祖父杜南與孫中山的一段師徒之情、革命之誼。這位老人以革命者後裔而自豪,更讓他作為炎黃子孫的血液奔流不息……

  馬來西亞吉隆坡,蘇丹街雪蘭莪大廈3樓,當我們走進杜志昌診所時,一位身材高大、滿頭銀發的老人迎了出來,他的身後跟著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太,兩老推掉當天下午所有的患者,專門迎接我們這些來自中國武漢的客人。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思維敏捷、精神矍鑠的老人已經87歲,老伴也是81歲高齡,他是我們此次南洋之行採訪的年齡最長的人物!

  在診所的墻上,一張有關孫中山報道的報紙醒目地貼在中央,每個走進診所的人都會掃視這張報紙,這意味著診所的主人與孫中山先生有著剪不斷的情緣。他就是杜志昌,孫中山的老師杜南的孫子。

  祖父與孫中山的革命緣

  “説起祖父與中山先生,那是一百多年前的故事了。”杜志昌老人思維非常清晰地講起他從小看到、聽到的故事。

  祖父杜南和孫中山結識論交,大約是1879-1883年之間。年僅12歲的孫中山到美國檀香山求學時,杜南也從廣州到了檀香山,教美國政府人員學習廣東話和中文,並給當地華人的子弟設了中文夜學。孫中山當時在檀香山接受英文教育,他不願荒疏中文,便跟杜南建立了師徒關係。

  杜南是廣東順德人,當時已有25歲,由於孫中山好學不倦,他們産生緊密的師生情誼,這對日後孫中山的革命工作有著很大影響。回到中國後,兩人依舊來往,對推翻滿清的革命思想,有著共同認識。由於清朝想要捉拿兩人,孫先生遠走世界各地,杜南則于1897年取道安南(今越南),來到了吉隆坡,靠教授外國人中文維生。

  1906年2月,孫先生在新加坡晚晴園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同年8月7日,在吉隆坡成立分會,當時孫中山就在杜南學校召集同志,從詳商議革命大計。杜南和他的長子冠雄,三子著新(即杜志昌的父親)一同加盟。

  杜南巧妙利用職業身份在蘇丹街“大中華戲院”組織了這次演講,孫先生以“合群”為題,鼓勵華人應學螞蟻一樣群策群力,方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的政權。這次演講,給吉隆坡華人的思想上帶來很大啟發。“演講中,我的父親當起孫先生的保鏢,他和另一名孫先生擁護者鄧澤如拿著斧頭,站在孫先生的旁邊。”

  演講後,同盟會在吉隆坡生根發芽,當時就有30多人入會,孫先生親自主持加盟和宣誓儀式。

  亦詩亦樂成為一生追求

  作為辛亥先賢的後裔,杜志昌繼承了先人的品質與智慧,也顯示出多元化的才華與技能。他畢業于香港大學醫學專業,上世紀五十年代曾在香港行醫,此後回到吉隆坡。除了行醫,他還兼有詩人的激情與音樂的想像力,亦詩亦樂,成為他一生的追求。“我送給你們一本可以當教材的書。”他把一本《唐詩宋詞英讀》交到我們的手裏,這是本少見的把99首經典唐詩宋詞以同樣的音節,同樣的押韻,翻譯成英文的書!在1997年英國舉行的世界桂冠詩人大會上,他因這本書被授予傑出詩人獎。

  除了譯詩,他更寫詩,出版了多本個人詩集。

  不僅如此,他還把這些詩詞譜成曲,在吉隆坡和香港的藝術節中多次演出。“我覺得好的詩詞不單供人閱讀,還應該加以朗誦之外,更進一步為它譜曲來演唱。我對古今詩詞有濃厚的喜愛,我為唐詩宋詞和有音樂性的現代詩譜曲來演唱,把平面的詩詞立體化與生命化。”

  1988年,吉隆坡天后宮成功演出“唐詩宋詞之夜”兩個晚上,2000多人欣賞了由文藝歌手在華樂伴奏下的唐詩宋詞。

  全球華人絕不能忘了根

  他的頭髮已花白,身子略顯佝僂,但作為先賢的後裔,中華民族的子孫,他的那份赤子之心仍那樣純潔而富有活力。

  對愛情他是那樣執著,在他寫給老伴林瑞蘭的詩裏有這樣的語句:“我們是偶遇的兩片雲/一起投影在愛的波心/不必訝異 彼此歡喜/在永恒不滅的蹤影。”60多年的愛情始終不變,到老了還充滿浪漫與溫馨。

  也許是海外遊歷太久,也許是家學世襲的感染,他對民族的認同感特別強烈。“全球的華人都是一家人,不論我們在哪,都應該有一首我們共同唱出的歌!”説到這裡,老人突然站起來,以宏亮的男中音唱起他自己作詞譜曲的歌:“我們都是炎黃的子孫/遍佈在全世界的大城和小村/雖然我們的國籍可能不相同/但擁有同樣文化傳統/我們保留傳統的文化光輝……”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馬還未建交,當時吉隆坡發生大水災,他不但發動了轟轟烈烈的馬來西亞華人大團結運動,還領導包括南洋大學在內的雪蘭莪13個華校校友會,在敦拉薩首相和周恩來總理的默許下,在樹膠商李引桐、顏德堯等人協助下,成功籌辦了香港左派的“銀星藝術團”來大馬救災義演。此次義演後,中馬才有了乒乓友誼賽,成為中馬建交的前奏。

編輯:張維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