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臺灣連氏家族

  時間:2006-04-12 12:44    來源:     
 
 


  連姓是臺灣第五十四大姓,遍及臺灣的每一個縣市。連姓也是從福建傳入。自唐代以後,連氏在福建已是大姓,在唐鹹通年間,福建閩縣就出了名人連總。五代時期,一位名叫連重溫的人就曾在福建政壇叱吒風雲一時。
 
  臺灣的連姓以臺北最盛,臺南次之,苗栗居第三。據考證,福建安溪人連良,是大陸連氏遷臺的開基始祖。他于清康熙年間移臺,入居今臺北縣淡水鎮水確裏,開基立業。從此之後,自福建遷臺的連姓人氏逐漸增加,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一大名姓。連氏家族的連雅堂是臺灣連姓最知名、最有影響的代表。 

  連戰的祖父連橫,原名允斌,字雅堂,號劍花,光緒四年(1878年)正月16日出生於臺南。連家是臺南望族,連雅堂是連家在臺灣的第七世代。
 
  連氏家族的祖籍在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其六世祖“興位”,于清康熙年間移居臺南府的馬兵營,世代經商,數代之間,家業迭有興衰。清道光、咸豐年間,從連雅堂祖父連長瑞時起,家業又漸興旺。 

  連長瑞這一代,連家除有園圃外,並在漳州府城坊橋頭開一家“芳蘭號”煙鋪,販賣鴉片,收入甚豐。 

  光緒十九年(1893年),連家開始經營樟腦煉製,進行外銷,每年達數萬擔,獲利數十萬金,為當時富豪之一。 

  1895年,日本侵佔臺灣後,連家的“芳蘭號”煙鋪及水田被日本人徵收,連氏家族遷臺六代經營所得,就此毀於一旦,家業開始衰落。 

  連得政生有四子,雅堂是老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連雅堂赴大陸知名的上海聖約翰大學攻讀俄文。不久,奉母命回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日本人在臺南創辦《臺澎日報》,聘連雅堂負責漢文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赴福州參加鄉試。次年10月,再回《臺澎日報》社。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連雅堂不滿時政,攜眷赴廈門,與友人合作創辦《福建日日新日報》,開始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有所往來。1906年,孫中山抵達新加坡成立中國同盟會分會,曾派人前往廈門與連雅堂聯繫,研商將該報改為同盟會機關報,結果被清政府封館停刊。 

  隨後,連雅堂一度在上海華僑聯合會擔任編輯工作。該會由孫中山設立,是同盟會在上海的聯絡點。連雅堂在此期間結識了革命黨人張繼與章炳麟等人,並經張介紹加入中華革命黨(國民黨前身)。 

  1914年,連雅堂寓居北京,同年又回臺灣在《臺南新報》社主持漢文部。連雅堂于1919年全家再次遷到臺北大稻埕,並任華南銀行秘書,進入金融界。同年16歲的兒子連震東赴日本上學。1923年,他在臺創辦《臺灣詩薈月刊》。
 
  1926年,連雅堂全家再回大陸,居住在杭州西湖。次年,大陸內亂再起,連雅堂又遷回臺灣,在臺中參加林獻堂先生主持的暑期漢文教學班。 

  1928年,為抗議日本人禁止臺灣省人使用閩南語,連雅堂又與朋友合作,在今臺北延平北路創辦“雅堂書局”,只賣漢文書,不賣日文書,頗有民族氣節,但效益不佳,經營慘澹,1929年結束書店經營。 

  或因戰禍或因經濟因素,連雅堂不斷在海峽兩岸奔波,事業無大成,經濟狀況也一直未能好轉,可以説是窮困潦倒的書生。1933年,他又遷回上海居住。 

  然而,到了後半生,連雅堂埋頭書房,嘔心瀝血,撰寫《臺灣通史》,給世人留下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這本書在臺灣文獻史的地位甚高,上溯隋朝,下至甲午,涉及近千餘年之史事,凡88篇,于1921年正式出版。連雅堂也因此而成為臺灣的一代名儒。臺灣著名學者林衡道稱讚他是“日本統治臺灣51年中,臺灣文化界第一人”。 

  連雅堂寫《臺灣通史》也與他父親的影響有關。13歲時,父親連得政買了一套《臺灣府志》送給兒子,並告訴他:“你是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對從小受過良好教育的連雅堂而言有著重要影響。 

  此外,連雅堂還陸續完成《讀墨十説》、《臺灣贅談》、《中國文字學上之古代社會》等書稿。 

  連雅堂儘管奔波海峽兩岸,從事新聞與文化工作,並有巨著問世,但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大重視,因而連家在他這一輩並無顯赫地位,家境也不甚好,被他的好友、臺灣大學教授楊雲萍稱為“沒落地主之後”。1936年6月28日上午10時,連雅堂因肝癌病逝于上海,享年59歲。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然後,到了連震東這一代,連家又走出低谷,成為臺灣富足的政治世家。 

  連震東,字定一,1904年出生,畢業于臺南第二公學校,成績名列前五名。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的那一年,他在父母陪同下赴日本慶應大學讀書,他在那裏開始參加政治活動。他與正在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肄業的郭國基(臺灣早期政壇名人)及在日本東京商科大學讀書的吳三連(後來的臺灣政壇與商界名人)在東京領導400多名臺灣學生,響應臺灣自治運動。1924年與1925年,他參加東京臺灣青年會所辦的文化演講團回臺灣演講。1929年大學畢業後,他返回臺灣,一度在《臺灣民報》任記者。 

  1931年,連雅堂讓獨子連震東赴上海投奔同盟會元老張繼,從此揭開了連家在政界的新一頁。 

  連雅堂在給張繼的信中説:“今者南北統一,偃武修文,黨國前途,發揚蹈厲,屬在下風,能不欣慰!兒子震東畢業慶應大學經濟科,現在臺灣從事報務,弟以宗邦建設,新政施行,命赴首都,投奔門下……弟僅此子,雅不欲永居異域,長為化外之人,是以托諸左右。昔子胥在吳,寄子齊國,魯連蹈海,義不帝秦,況以軒黃之華胄,而為他族之賤奴,泣血椎心,其何能??”對國之憂心、對兒之期望,躍然紙上。 

  張繼,字溥泉,是國民黨創黨元老,在國民黨中央地位甚高,對連震東日後的仕途發展幫助甚巨。 

  1931年,日本入侵上海,淞滬戰爭爆發,張繼前往西安,力主設西京籌備委員會,建設西北,作為抗日基地。連震東也隨他到西安,並經他介紹加入了中國國民黨,並被安排任職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連震東此行一去,就是10個春秋。 

  期間,連震東一度前往北平,並在朋友洪炎秋夫婦的介紹下結識趙蘭坤小姐。趙蘭坤小姐是瀋陽名門世家,宣統二年出生,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服務科畢業,是經濟學者趙蘭坪之妹。1934年7月,連震東與正在河北省昌黎縣美以美教會東三教區任民眾教育幹事的趙蘭坤小姐結為連理。 

  連震東對他的太太有極高評價。他説:“蘭坤有北方女子剛毅之氣質,不畏危難,得事果斷。……篤信基督,自奉甚薄,待人極寬,能犧牲自己,慈愛他人。” 

  連震東結婚後兩年,1936年6月28日,父親連雅堂因肝癌在上海病逝。兩個月後,即8月27日,兒子連戰在西安出生。在兒子未出生前,已患肝癌的祖父連雅堂便遺言子媳:“中、日必將一戰,若生男則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剋敵致勝之意義,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光明希望之象徵”。這就是“連戰”名字的來歷。但出生後,母親趙蘭坤認為“戰”字過於生硬,再為兒取字“永平”。 

  一年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連震東將母親接到西安奉養。 

  1940年,連震東全家遷到國民黨中央所在地??重慶。連震東仍在軍中任職,趙蘭坤女士在重慶黃楠椏中學任教。這時連震東在事業上開始發跡。1942年,他轉往國民黨中央戰幹團任教官,後升任陸軍軍官學校西安分校總教官,並被授予少將軍銜。 

  1944年夏,在重慶的臺籍國民黨人共商收復臺灣方案,並參加了收復臺灣訓練班。 

  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連震東隨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到臺灣參加10月25日的受降光復典禮。重回臺灣的連震東,受到陳儀重用,在臺灣也日益發跡起來。 

  連震東受命接管臺北州,即今天的臺北縣、宜蘭縣、基隆縣市等地,主要負責恢復道路、工程等基礎建設與改制工作。1946年,連震東出任臺北縣長,並在臺北市當選制憲後的首屆國大代表。不久,他被調任行政長官公署參事。同年省參議會成立後,他又出任參議會秘書長,任期到國民黨從大陸撤退臺灣後不久的1950年。 

  連震東出身臺灣世家,在日本生活10年,後又在大陸為國民黨工作多年,因此他隨國民黨到臺後,更加受到重用。1952年,連震東就作為顧問,奉派出席聯合國第七屆大會代表團。隨後,他的仕途一發不可收拾,節節高升,從臺灣省“建設廳長”、“民政廳長”、“省政府秘書長”、“內政部長”到“政務委員”、“國策顧問”、“總統府資政”等,成為政壇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連震東還在黨內及社會上兼職甚多。他歷任臺灣省黨部委員、改造委員會委員,中央五組主任,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國民黨中央常委等。另外,1951年,《中華日報》社改組,國民黨中央內定連震東由社長改為董事長,並力薦葉明勳出任社長,從而在文化與新聞界建立了廣泛的關係。 

  1986年,連震東在臺北逝世。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連震東的獨子連戰將連家的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連家不僅家産萬貫,富甲一方,連戰本人還是臺灣政壇的第二號人物。
 
  連戰,字永平,1936年8月27日出生於西安市,並在那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先後在西安作秀小學與北新街小學上學,後隨父母轉學到重慶南山小學,就讀四年級。 

  1946年,10歲的連戰隨母返鄉,回到臺灣,插班進入臺北日新國小六年級就讀,畢業後進入成功中學上初一,後考入師大附中讀高一。在臺灣光復初期,臺北市臺灣省籍的富家子弟多進成功高中上學,而外省籍高幹子女多進師大附中讀書。 

  這時的連戰已是高幹子弟,有著與一般同學不完全一樣的生活。在附中,他擁有大多數同學羨慕的自行車,更能到一般人去不了的淡水高爾夫球場打球。在那裏與他一同打高爾夫球的還有當今臺灣商界名人、和信集團副會長辜濂松(辜振甫的侄兒)。“連公子”的盛名就從此開始。連戰也是一個體育運動的愛好者,是學校足球隊、游泳隊的成員。 

  憑著天生的聰資天賦,連戰高中畢業後考取了臺灣大學政治係,獲法學學士學位。在臺大的先後同學中,有不少後來是臺灣政界與學界的名人,如高一屆的錢復(前“外交部長”)、高英茂(美國知名教授),低一屆的有施啟揚(前“法務部長”)、丘宏達(美國知名國際法專家)、蔡同榮(民進黨領袖人物)、張京育(現“陸委會”主任)、李敖(知名作家)等。 

  1957年,大學畢業後,連戰進入政工幹校(今政戰學校)服預備軍官役。 

  1959年6月,連戰像其他許多青年學子與高幹子女一樣,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攻讀政治學。在留學期間,一度傳出連戰參與“臺獨”活動,有人講他將《臺獨宣言》翻譯成英文,還參加了“臺獨”人士的聚會活動。但這並沒有給連戰造成太大的影響,他仍以全A的成績取得國際公法與外交學碩士,接著再攻讀博士,並於1965年9月3日取得政治博士學位。 

  就在連戰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三天(9月5日)下午三時半,連戰與他的未婚妻方yu小姐在美麗的密西根湖邊的龍德基督教堂舉行隆重婚禮,參加婚禮的雙方親友達200余人。同時,連震東夫婦及方聲恒夫人在臺北圓山飯店設宴,招待親友,來賓冠蓋雲集,盛極一時。 

  連戰是人世間能真正體驗“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人生最高幸福境界的幸運者之一。 

  連戰與方yu可以説是青梅竹馬,兩人自小就相識。1964年2月,兩人就訂立婚約,訂婚方式也是在圓山飯店舉行。訂婚證人是當時“行政院”院長嚴家淦,男女雙方介紹人分別是“臺灣汽車工業之父”、裕隆公司董事長嚴慶齡與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薛人仰。 

  方yu小姐,美麗動人,才貌雙全。她參加了臺灣第三屆“中國小姐選美”競賽,榮獲冠軍,一舉成名。她聰明好學,以優異成績考入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係,畢業後又到未婚夫所在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並在此與心上人完婚。她也出生在書香世家,父親是當時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的方聲恒博士,是一位太空農業專家。 

  婚後,連戰夫婦就住在威斯康星大學,連戰也隨即在那裏任教。不久,連戰又轉入康涅狄克大學任教。 

  1968年,應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之邀聘,31歲的連戰回到臺灣大學任客座教授一年,講授政治學、西洋政治思想史與國際政治三門課程;次年被聘為政治係系主任,隨後擔任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在國際政治學術界嶄露頭角。 

  連戰被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軍界名人杭立武所看重,聘連戰為該所外交研究小組成員,從事秘密的國際事務研究。這個小組直接向“行政院院長”蔣經國負責。連戰也因此有機會見到蔣經國。 

  1969年9月,蔣經國指派任臺灣大學政治系主任的連戰出任聯合國第二十四屆大會臺灣代表團顧問,這個職位正是17年前連戰父親曾擔任的職位。連戰自美返臺後,奉命進入國防研究院11期受訓。該院自1959年4月開始,共舉行了12期訓練班,受訓者皆屬黨政軍高級幹部,這些受訓者後來均在仕途上飛黃騰達。 

  在同年召開的國民黨第十次黨代會上,連戰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開始進入政界。 

  1970年,連戰獲得臺灣“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75年6月,臺灣當局徵召在大學任教的連戰為駐薩爾瓦多“全權大使”,是年,連戰39歲,他的從政征途從此開始。 

  1976年11月,連戰奉調回臺,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青工會主任。在同年國民黨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連戰當選為中央委員。兩年後他又出任“行政院青輔會主任”。 

  1981年11月25日,臺灣“行政院”進行改組,45歲的連戰被任命為“交通部長”,成為歷年來最年輕的“部長”,引起外界的廣泛注意。對於連戰出任與交通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交通部長”這一職務,《自立晚報》評論認為這與連氏父親影響有關:“家世淵源使連戰在宦海仕途中,處在一個有利的起跑點上,號令一下,立刻脫穎而出。”因而在臺灣政壇有了“四大公子”之説。連戰是“內政部長”連震東公子,與蔣經國之子蔣孝武、陳誠之子陳履安、“省政府主席”周至柔之子週一熹被譽為臺灣“四大公子”(後來另一説“四大公子”是連戰、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之子錢復、“農復會主任委員”沈宗翰之子沈君山、陳誠之子陳履安)。 

  連震東在政壇多年,非常了解其中的爾虞我詐與奉承,也因此不斷教誨兒子從政的經驗。他曾告訴連戰:“為官要如騎腳踏車,頭要不中斷點,腳要不停的踩。”這對連戰日後的從政風格影響不小。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1984年5月,連戰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進入國民黨決策核心,在黨內的地位不斷上升,連戰也成為最年輕的“中常委”。 

  1987年5月,蔣經國去世前,進行了最後一次“行政院”改組,俞國華出任“行政院長”,連戰接替政壇資格甚老的林洋港出任“行政院副院長”。 

  任職半年多,蔣經國于1988年元月13日離開人世,臺灣政局出現大變動,李登輝主政。不久,“行政院”重新改組,李煥取代俞國華任“行政院長”,連戰出任“外交部長”,似是降職,實為李登輝重組自己的人馬,為建立李、連體制建立基礎。
 
  連戰在“外交部長”任內,不負李登輝所望,在“務實外交”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一年之內有巴哈馬、格瑞那達等國與臺“建交”與“復交”,並促成李登輝以“總統”身分出訪新加坡,進一步獲得李登輝的信任。《中國時報》(1990年5月5日)報道説:“第一位省籍‘外交部長’連戰在任內,與第一位省籍‘總統’李登輝密切配合,深獲李登輝‘總統’信賴。據了解,在‘內閣部長’中,連戰是與‘總統’接觸最多、關係最近的‘部長’之一,經常是李‘總統’一通電話,連戰即驅車前往總統府。” 

  1990年6月,李登輝經過政治“改革”,將“省政府”大權收歸為“總統”所有,便改派親信連戰接替邱創煥出任“臺灣省主席”,而這正是李登輝當年任職的地方。“省主席”這個被稱為臺灣“第三大官”的職位(在臺灣“總統”是第一大官、“行政院長”是第二大官)是政壇人士極力嚮往與角逐的寶座。李登輝的這一任命,不斷遭到政壇大老包括時任“省主席”邱創煥與前“副總統”謝東閔等人的反對,原來地方政治實力派人物高育任、吳伯雄等有意角逐這一寶座,但仍不能改變李登輝的強權決定。 

  連戰能在政壇步步高升,不僅在於他是連氏世家,還在於他有從政頭腦,無太大的野心,沒有派系,做事適可而止,不會功高蓋主。在臺灣政壇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政治人物突然失寵,就是因為政績太好、形象太佳,勝過太上皇所致。林洋港就是典型一例。 

  1993年2月,連戰被李登輝提名為“行政院院長”後,引起反對黨的反對,於是政界與工商界的連家世交與好友為連戰展開拉票活動,支援連戰。 

  高雄市“議長”陳田錨首先站出來,邀請包括民進黨“立法委員”在內的人士聚餐,為連戰拉票。接著,富邦集團的蔡萬才以喝春酒為名,邀請近20名“立法委員”與張榮發等企業界人士舉行聯誼活動,為連戰順利過關拉票。政商兩界紅人陳重光(養樂多集團負責人)也設宴,邀請“政務委員”黃石誠與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李成家等人幫忙。力霸集團第二代掌舵人王令麟(“立法委員”)也舉行隆重宴會,邀請包括“立法院”“正、副院長”劉松藩、王金平及數十位“立法委員”為連戰能在“立法院”過關出力。 

  2月15日,包括臺灣水泥、長榮、力霸、南亞、東雲、聲寶、味全、裕隆、士林電機、大安銀行等知名大企業近百位負責人集會,支援“省主席”連戰組閣。這項活動則是以“主席杯”、“重光杯”與“致遠高爾夫球隊”三個企業家高爾夫球聯誼會的成員發起,他們還在報刊登廣告,支援連戰。 

  1993年2月23日上午,“立法院”對“行政院”人事同意權進行投票表決,結果,連戰以109票同意、34票反對與1票棄權順利當選。同年,連戰還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副主席。 

  連戰上任之初,提出“弘揚民主政治、推廣務實外交、強化國防力量、快速發展經濟、振興教育文化、改進生活品質、充實社會福利、健全財政金融、提升行政效率”為施政重點的口號,並以建立“廉能政府”為目標。 

  特別是在兩岸關係問題上,連戰也提出不少建設性政策。在1993年12月“行政院”記者聯誼會上,連戰發表“排斥‘零和’,走向‘雙贏’”的專題演講,倡導兩岸關係應是攜手共創“雙贏”策略,避免你死我活的“零和”鬥爭,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反映了連戰對於兩岸關係的基本思想。 

  1994年初,連戰又提出以“經貿為主軸”的兩岸關係政策,並在12月內閣人事調整中,連戰讓“經建委員會主任”蕭萬長出任“陸委會主任”,實行以經貿為主軸的大陸政策。 

  1995年,連戰內閣提出以大陸為腹地,建立“亞太營運中心”計劃,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跨世紀戰略。 

  同年,臺灣展開1996年3月舉行的首次民選“總統、副總統”選舉活動,李登輝選擇連戰為“副總統”候選人,與自己搭擋,同林洋港與郝柏村、陳履安與王清峰、彭明敏與謝長廷等組成的其他三對“正、副總統”候選人展開激烈競爭。 

  1996年3月20日,“總統、副總統”選舉投票結束,李登輝與連戰以580多萬張票、佔總票數的54%當選首次民選“總統”與“副總統”,連戰的政治行情進一步上漲。 

  隨後在“內閣”改組中,在各黨派激烈的鬥爭中,李登輝無法推出新的“行政院長”,最後還是由連戰兼任“行政院長”,連戰成為臺灣政壇身兼數職的第二號人物。 

  但在李登輝的強勢“總統”下,臺灣仍是“李天下”,李登輝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按分工,李登輝直接掌握外交、國防和大陸政策,其他經濟、文教等內政由“行政院院長”直接負責。李登輝在民選“總統”後,“行政院”大權統統拿了過去,到處發號施令。在“內閣”改組中,重要職務幾乎都是“李家班”的人馬,現在幾乎所有政策都是李登輝自己下達,連戰變成一個真正的“傀儡院長”。因而連戰被外界認為是“沒有聲音的行政院長”、“太平宰相”、“弱勢內閣”。 

  1996年8月14日,李登輝在“國民代表大會”上發表令人吃驚的講話,要改變以大陸為腹地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要限制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這等於否定和改變連戰倡導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大陸政策。 

  連戰儘管也有不滿,但卻有很大的忍耐性與高超的政治藝術,他未直接與李登輝唱反調,而是在附和李講話的同時,仍強調以“經貿為主軸”發展兩岸關係,以此表達自己的心聲。 

  在李登輝的陰影下,連戰只能是一個無為的“副總統”與沒有實權的“行政院院長”。在1996年9月的一份民意調查中,對連戰主持的“行政院”滿意度跌破五成,只有49%,可能是歷屆“內閣”中最低的,遠趕不上前任“行政院長”郝柏村的80%。可是,連戰任“行政院長”卻是李登輝時代最久的一位。原因在於,民眾不滿意沒關係,只要“太上皇”李登輝滿意即可。當然連戰作為最富有的大官僚,也有自身的弱點,如女兒的世紀婚禮、凡爾賽宮KTV違章事件、兩個兒子與女婿均沒服過兵役等等,也成為外界批評的對象。但這些並沒有對連戰的從政造成致命的重大打擊。連戰還是默默地為自己未來掌權積蓄力量。他仍四處出訪,推動“務實外交”。1993年12月,連戰出訪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1994年1月,他又出訪宏都拉斯、巴哈馬,5月奔赴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墨西哥訪問;1995年6月,連戰再赴歐洲訪問,並會見捷克總統哈韋爾;1996年8月,連戰又秘訪烏克蘭,造成一陣轟動。 

  2000年3月,連戰作為國民黨候選人參與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落敗。 

  國民黨下野後,李登輝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之職,連戰當選為國民黨主席,2001年連任國民黨主席,兩次得票率都超過90%。連戰執掌國民黨後,對國民黨進行了創黨以來的第三次黨務改造,同時積極推動與親民黨、新黨合作,形成了泛藍陣營。 

  2004年3月,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搭檔,再度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以微弱差距落敗。在當年12月的“立委”選舉中,泛藍陣營贏得“立法院”的過半席次。 

  在兩岸關係上,連戰認同“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發展兩岸關係,致力臺海和平。在其黨魁任內,國民黨倡議並推動了兩次臺商春節包機,指派副主席江丙坤率團對大陸進行了參訪。在江丙坤率團訪問大陸取得成功後,連戰隨即決定應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以國民黨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大陸。為推動兩岸關係健康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來源:《臺灣政商家族》)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