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慈
時間:2011-07-06 15:53 來源:辛亥革命網
劉大慈(1863—1942),女,江西永豐人。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狀元劉繹的孫女。幼時由祖父作主,許配給永豐教諭蔡榮桂的獨子蔡牖民。因為祖父去世,劉大慈守孝三年,直至1881年過20(虛歲)時才與蔡牖民成親,到蔡牖民的家鄉瑞州府新昌縣(今宜春市宜豐縣)定居,家住宜豐縣城南謙齋翁祠。蔡牖民秀才出身,一生未仕,愛好醫藥,常免費行醫,不問家事,家中大小事情都由能幹的劉大慈作主。
劉大慈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知書達禮,持家有方,樂善好施,思想解放,很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和教育。她生了9個孩子,養大成人的有5男2女。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劉大慈專門請了文、武家庭教師,讓兒女學習文化知識和武藝。孩子長大後,她又鼓勵和支援他們出外求學。她不僅支援兒女從事反清革命,還親自參加反清革命團體我群社、易知社、同盟會和共進會的革命活動。劉大慈的長子蔡復靈(又名蔡突靈、蔡少黃、蔡少鈞)和次子蔡銳霆、女婿鄧文翚都是我群社、易知社的發起人和領導人。成員遍佈整個贛西的我群社就是在宜豐劉大慈和蔡復靈家中成立的(萍鄉的辛亥革命先烈黃鐘傑,就是先入我群社,後入華興會,再入同盟會的;鄧文翚最要好的朋友、清江的辛亥革命先輩彭素民,先入我群社和易知社,又入華興會,再入同盟會和共進會)。1905年易知社在南昌辦義務女校,劉大慈的兒子蔡復靈、蔡銳霆,長女蔡蕙(蔡仲蘭)都在義務女校任教,劉大慈也在義務女校做舍監,負責管理學生和教工的宿舍。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于1906年委任蔡復靈為贛軍副都督,江西的同盟會支部就設在義務女校租用的宿舍——南昌係馬樁街鴨子塘巷熊家會館的劉大慈和蔡復靈家中。義務女校和劉大慈家就是江西同盟會支部所在地和聯絡站。因江西同盟會支部主盟人蔡復靈常年在外地教書和發展同盟會組織,劉大慈成了江西同盟會的實際主持人。每當同盟會信使來到,或是同盟會會員在開會、盟誓,劉大慈就帶著孫女蔡脫姮守在門外,對別人説這是女校宿舍,男人莫入。1910年,劉大慈變賣家産支援兒子聯絡會黨,運動軍隊,為發動反清起義作準備。
1911年10月,劉大慈的長女蔡蕙在日本得知武昌起義的消息,立即抱著10個月的孩子回國,帶著章太炎寫的100張革命宣言,在九江宣傳鼓動起義後,又和黃興、宋教仁、劉揆一、馬伯瑗等人同乘輪船前往漢口參戰。後又返回九江請援兵,並任紅十字會會長,帶領救護隊搶救起義軍傷員。劉大慈的長子蔡復靈、次子蔡銳霆、三子蔡匡、四子蔡康國、五子蔡怒飛和彭素民、熊公福等同盟會員組建了袁州、瑞州、臨江三路(州)革命軍(又稱光復軍,後稱民軍),從宜豐和萬載山區起兵,迅速光復贛西十余縣,並在高安宣佈獨立,成立了瑞臨軍政府,蔡銳霆被推舉為袁、瑞、臨三路(州)都督。當漢口失守,黃興敗退的消息傳來,劉大慈既為在前線的女兒擔心,又義無反顧地支援幾個兒子和孫女上戰場。劉大慈的小兒子蔡怒飛和孫女蔡脫姮當時都未滿14歲,蔡脫姮自幼喪母,由劉大慈撫養大,從未離開過祖母。劉大慈一邊含著眼淚為參加援鄂義軍的兒子和孫女準備衣物,一邊吟唱岳飛的詞《滿江紅》,對他們説:“你們要去驅逐韃虜,精忠報國——我們全家精忠報國的時候到了!”送他們踏上了奔赴武昌的征程。
蔡復靈在辛亥革命時擔任過袁、瑞、臨三路革命軍司令、江西都督府文牘、參議和教育次長,後以國民黨員身份當選為國會參議員。蔡銳霆曾任九江軍政府參謀長、袁、瑞、臨三路革命軍司令、瑞臨軍政府都督、江西都督府參軍長和江西全省水巡總監。蔡蕙任九江紅十字會會長,在南京參與組織女子參政同盟會,與唐群英等人大鬧國會爭女權。鄧文翚先去武昌,後任支援安徽和南京的贛軍(江西民軍)總指揮,率領江西民軍改編的第七師十四旅駐守南京。蔡匡任營長,蔡康國、蔡怒飛分別任江西內河水師中校和少校軍官。後來,他們都反對袁世凱的獨裁,參加了“二次革命”武裝討袁。蔡蕙曾在1903年嫁給我群社員漆少樵,並於1904年生有一女。後來蔡蕙與漆少樵離婚,把女兒交給劉大慈撫養。1907年,蔡蕙去日本留學,並與共進會長鄧文翚成婚。劉大慈不反對女兒婚姻自主,同時把乾女兒嫁給漆少樵,並要兒子幫助漆少樵安排一個好職位。辛亥革命後,漆少樵跟隨蔡銳霆在江西水巡總監部當上尉軍需。
1913年8月底,討袁失敗後,北洋軍把劉大慈的丈夫蔡牖民和四子蔡康國抓去坐牢,全部財産都被查抄沒收。從此,原本家境殷實、人丁興旺的家庭陷於貧困破敗。蔡復靈、蔡銳霆在日本跟隨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又奉孫中山令回國計謀舉義討袁。為了反對袁世凱和北洋軍閥,劉大慈的三個兒子蔡銳霆、蔡康國、蔡怒飛和長孫蔡炳閭都為民主革命犧牲。二兒媳周子尤因受驚嚇而至精神失常,後來又遭喪夫的打擊,不久就去世了。長孫蔡炳閭,父母逝世後到蔡鍔將軍開辦的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十五、六歲就繼承父親遺志參加了蔡鍔、唐繼堯、李烈均等領導的護國討袁起義。後來隨李烈均奔赴廣東,在廣東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先生手下任營長,年僅18歲就英勇殉職,連屍體都未找到。孫中山先生十分惋惜和感嘆,親手書寫了“一門義烈”四個大字,贈給當時在廣東的“非常國會”護法參議員蔡復靈,褒揚劉大慈和兒孫們所做的貢獻。
1917年,劉大慈隨在廣東任護法參議員的長子蔡復靈到廣州居住,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派叛軍將劉大慈和蔡復靈家搶掠一空。1927年10月,劉大慈被聘為新成立的宜豐縣立女子完全小學校長,1932年隨蔡復靈到南昌居住。1937年8月南昌遭日機轟炸後,劉大慈帶著國民政府頒發的“一門義烈”橫匾回到宜豐。因為自己家沒有房産,劉大慈回宜豐後直至去世,都和守寡的四兒媳劉菊玲(是永豐狀元劉繹的曾孫女、劉大慈的親侄女)及蔡復靈一家借住在蔡家同宗親戚的房屋裏。1942年初夏,劉大慈因哮喘發作而去世,享年79歲。墳葬北門外“猛虎跳澗”,碑刻“一門義烈”。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