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概況
玉華山莊位于山脈中部,是庭院型風景點,院內古樹參天,榕樹成行,泉流淙淙,亭臺層層,是幽雅宜人的好去處。香山紅葉最為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黃櫨樹葉紅得象火焰一樣。這些黃櫨樹是清代乾隆年間栽植的,200年來,逐漸形成擁有94000株的黃櫨樹林區。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好季節,紅葉延續時間通常為1個月左右。半山亭、玉華山莊和閬風亭都是看紅葉的好地方。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宮和香山寺。元、明兩代屢加修建使得皇家園囿初步形成規模。清代乾隆年間,對香山大興土木,使之作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靜宜園”,名列清代著名景觀“三山五園”之內。
北京香山得名
主要說法有二:一是得名自最高峰的鐘乳石,其形似香爐,稱為香爐山,簡稱香山。二是得名自古時香山的杏花,花開時其香味使得此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香山”。
孫中山紀念堂
這座殿堂原為普明妙覺殿。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靈柩曾停放在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內,四年之後,中山先生的靈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時,曾在此殿設靈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後,這里辟為“孫中山紀念堂”,供人們瞻仰。懸挂在門楣上的匾額是由宋慶齡親筆所書的“孫中山紀念堂”六個大字。
香山寺
該寺遺址即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之大永安寺,原為金代行宮。據記載原有五層大殿,前有石坊、山門、鐘鼓樓、城垣、紅牆碧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經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二次浩劫之後,只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和石臺階等為數不多的幾件不怕火燹的石頭制品了。石屏本身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正面中間是《金剛經》,左為《心經》,右為《觀音經》,背面是燃燈、觀音、普賢像。山門內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石碑,內容是乾隆書的《娑羅樹歌》。娑羅樹,被視為佛門聖樹, 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喬木,葉如手掌,為掌狀復葉,多為七瓣,每年五六月間開花,花為寶塔狀圓錐花序。據佛經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磐于娑羅樹下,乾隆皇帝親自撰寫“娑羅樹歌”,也蘊藏深意。
山門外有幾處著名古跡:聽法松:寺門兩側,有二株遒勁挺拔,枝葉繁茂的古松,狀如聽法,故名。金雞叫:在聽法松下甬路中心的方磚上跺幾腳,可聽到錚錚之聲,猶如金雞啼鳴。知樂濠:山門前石橋下有方池,上有漢白玉雕欄,池南側有龍頭,泉水流出,名知樂濠。來青軒:該軒建在依崖疊石之上,登軒四望,青翠萬狀,故名來青。明萬歷二十八年(1596),萬歷皇帝祭陵歸來,見此軒之匾額後,嫌小,遂書徑尺'來青軒'三個大字。寺內還有護駕松、丹井等古跡。
雙清別墅
香山寺東南半山坡上,有一處別致清靜的庭院,即雙清。院內二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樂濠,一股流向靜翠湖,此即"雙清"二字之緣由。院內池旁有八角亭及參天銀杏樹。 1917年河北省大水,督辦熊希齡辦香山慈幼局,在此建別墅,始稱雙清別墅。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隨黨中央由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來平,住在此處,直到11月份才遷居中南海。在此發表了一係列重要文件。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即吟成于此處的八角亭內。 從雙清向西北,過香山寺到半山亭。再向上可到白松亭,過絢秋林(紅葉區)和雨香館和閬風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