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聯辦座談紀念臺灣光復 黎桂康:歷史表明四事實

  時間:2005-10-25 09:30    來源:     
 
   

  中聯辦副主任黎桂康(中)、香港政制事務局長林瑞麟(左)及中聯辦臺灣事務部部長邢魁山(右)出席座談會。(中評社)
 
  台灣網10月25日消息 據港媒報道,由中聯辦臺灣事務部舉辦的“紀念臺灣光復60週年座談會”,昨天(24日)上午在香港舉行,十多位來兩岸學者及臺灣代表參與研討。

  中聯辦副主任黎桂康在致辭時表示,臺灣的光復表明4個事實,即:“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人民頑強抗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具有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和歷史傳統”。

  黎桂康:反“獨”仍是首要任務

  但他同時指出,正當海內外中國人用各種方式對抗日戰爭勝利和臺灣光復隆重紀念的時候,臺灣當局卻冷漠以對。陳水扁迫於壓力僅發表一篇所謂“紀念專文”,其中雖有“抗戰”字樣,卻刻意以不分正邪、勝負的“終戰”兩字取代“勝利”。島內“臺獨”分裂勢力更是無視史實和國際法,大肆鼓吹“臺灣地位未定”,並極力兜售“臺灣獨立”的主張,完全背叛中華民族的利益。

  他説,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關係中有利於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積極因素有所增強;但臺灣當局沒有放棄通過“憲改”謀求臺灣“法理獨立”的企圖,激進“臺獨”勢力仍在加緊進行“臺灣正名”、“公投制憲”、“獨立建國”等分裂活動;“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是發展兩岸關係的最大障礙,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仍然是中國人的首要任務。

  對於香港在兩關係上的重要性,黎桂康認為,無論是為爭取民族解放,還是為維護國家統一與反對“臺獨”分裂、為促進祖國現代化建設,香港同胞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林瑞麟:統一後臺灣空間將更廣

  出席座談會的香港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説,臺灣光復至今,無論在政治和經濟上,都經歷了許多變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和臺灣都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時至今日,臺灣經濟依然是亞洲區內較發達的一個地區,但如果臺灣的政治前景問題不解決,其經濟發展便有局限。

  他引述經濟分析指出,在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加快的勢頭之下,臺灣假如希望保持其位置,不被邊緣化,必須加強與祖國的經濟聯繫。臺灣應充分利用自己現有的優勢,通過加強與內地的經濟整合起來,以提高其在亞太地區經濟分工中的地位。

  林瑞麟表示,近年來,臺灣的經濟增長開始放緩,臺灣同胞都希望在經濟上有新的突破。香港的經驗可清楚的告訴臺灣,政治問題得到解決,經濟發展可以無限。他相信當兩岸統一後,臺灣在國際層面上將有新的活動空間,甚至比香港的空間還要大。

  他説,特區政府的目標,是希望通過推動港臺之間的經貿關係、還有民間交流,以及通過與民間團體共同合作,邀請臺灣各界人士來香港,讓他們多認識香港及了解“一國兩制”的落實。

  臺學者:臺當局欲抹除光復歷史

  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曾健民表示,臺灣的歷史問題,特別是有關臺灣光復初期的歷史問題,經常直接聯繫到政治的問題。臺灣當局最近便通過執政的優勢,利用掌握的教育、媒體、文化機構,暗地裏積極在各領域進行“去中國化”,當中消除“光復節”和光復意識更是重點所在。因此,臺灣現已瀕臨“光復”被抹除的危機。

  他提出,需要集結“復原光復”力量,一方面積極研究過去光復的歷史,也要攥緊“再光復”的總目標,增加臺灣人民的民族意識。

  居港臺灣人士陳聰鈿更明言,“臺獨”根本是一條死衚同、絕路。“‘臺獨’意味動亂、流血、毀滅,頑固走下去,最終遭受傷害的還是廣大臺灣民眾。作為臺灣鄉親,我們有義務站出來共同向搞‘臺獨’的那些人大聲疾呼:還是收手吧!” (言恒)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