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廈臺史料館開館 大量珍貴史料首次披露(組圖)

  時間:2005-10-24 17:20    來源:     
 
 

臺灣新青年雜誌。    

    本報訊 (記者 王文靜 通訊員 戴曉玫 朱子榕) 明天下午,位於廈門新華路40號的廈臺史料館將正式開館,同時舉辦以“臺灣同胞的抗日活動”為主題的圖片展,以此來紀念臺灣光復60週年。

    展覽分為“1895年臺灣被割讓,臺灣人民紛紛奮起反抗”、“在廈臺胞抗日活動”和“臺灣光復”三大部分。共展出圖片約200張,還有10個專櫃用來存放複製的實物。部分史料是首次披露。資料顯示,從1895年腐敗的清朝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那一天起,臺灣人民就開始奮起抗爭,鬥爭長達50年之久。抗日戰爭中,他們和祖國大陸同胞並肩戰鬥,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今年5月開始收集臺胞抗日活動史料的臺盟廈門市委員會顧問曾雄説,“廈即臺,臺即廈”,廈臺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此次展覽的圖片除了關注臺灣島內的抗日活動外,更注重於展出臺胞在廈門的抗日革命活動,而史料也再一次證明,廈門在對臺工作中的優勢是歷史形成的。

    廈門市臺胞聯誼會稱,此次“臺胞抗日活動”圖片展之後,將陸續舉行不定期涉臺展覽。


林正亨寫給母親的信(局部)。

    揭秘1

    林正亨參軍後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

    主辦方在徵集史料的過程中,找到了一封珍貴的家書。這封家書是1945年抗日臺胞林正亨傷癒出院後寫給母親的信,也是參軍8年來的第一封家書。

    林正亨是臺灣霧峰林家後代,父親是曾跟隨孫中山先生的名將林祖密,林正亨抗戰十分英勇,1944年參加赴緬甸抗日遠征軍,在一次戰鬥中與8個日本人拼刺刀,身中16刀,是被戰友從死人堆裏救出來的。

    他在信中對母親説,“現在戰爭是勝利了,故鄉也已收復,你要為你作戰幾年的兒女光榮而驕傲。……在這神聖的戰爭中,我可算盡了責任。臺灣的收復,父親生平的遺志可算達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殘廢不算什麼,國家能獲得勝利強盛,故鄉同胞能獲光明的自由,我個人粉身碎骨也是值得的。”

    1950年,林正亨被殺害於臺北。此次展覽還收集了他在獄中寫給母親、姐姐、妻子、兒女的五封信以及臨刑前用彩色的紙給兒子剪出的九朵精美的圖案。

    揭秘2

    李友邦設計的抗日義勇隊少先團信封、信箋

    抗日義勇隊少先團信封、信箋由愛國臺胞李友邦設計,信封有“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字樣。李友邦是黃埔軍校二期學員,1939年2月將散落在福建崇安縣的臺灣同胞組織起來,成立了抗日義勇隊,在閩浙一帶進行抗日活動。

    揭秘3

    《臺灣新青年》創刊號

    抗戰時期,在廈臺灣學生紛紛組織成立抗日組織,有臺灣尚志社、廈門中國臺灣同志會、閩南臺灣學生聯合會、漳州臺灣解放運動犧牲者救援會、閩南學生聯合會、廈門反帝同盟臺灣分盟。當時每個組織都辦有刊物,但後來都散失了。《臺灣新青年》的創刊號是原廈門中國臺灣同志會的機關刊物,也是該刊物僅出的一期,因此有較珍貴的史料價值。


林正亨的烈士證書。

    揭秘4

    林惠祥捐贈工資140元馬幣的收條

    這張收條上寫有“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大會特別捐贈”。出生於臺北的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是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臺胞。1937年逃難南洋,1939年11月15日,林惠祥在馬來西亞檳城任鐘靈中學校長期間,發起抗日“寒衣捐”活動,並自己帶頭將第一個月的工資捐出,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揭秘5

    蔡吉堂申請恢復中國國籍的報告書

    1937年11月,戰爭前夕,日本撤離廈門,住廈臺胞知名人士蔡吉堂向廈門市政府申請恢復中國國籍。蔡吉堂在報告書中説,“雖然自幼隨父親入日本籍,但是一直居住在祖國,祖國的觀念很深,欲脫離日本政府束縛統治,恢複國籍。”當時和蔡吉堂同一時間申請恢復中國國籍的在廈臺胞共有4000人。

    文/本報記者 王文靜 圖/ 姚凡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