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9月9日——日本向中國投降簽字日

  時間:2005-09-09 14:24    來源: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 新華社發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圖為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右)在南京向中方代表何應欽呈遞投降書。 新華社發

     1945年9月9日——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又一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日子。

     “這一天,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軍校禮堂舉行,侵華日軍總司令、日本投降代表岡村寧次無可奈何地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了字。”時光已經逝去一個甲子,今年82歲的南京市政協專員王楚英追憶起60年前的那一天,仍然豪情滿懷。“曾經不可一世、狂妄叫囂3個月滅亡中國的日本法西斯,終于向我們低下了頭。”

     當年22歲的王楚英以新六軍十四師少校作戰科長的身份,擔任投降簽字儀式的警衛負責人。

     為了這一天,中國人民付出了傷亡3500萬人、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的代價。

     “這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徹底的反侵略戰爭的勝利。”89歲的抗戰老兵、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說,“大敵當前,曾經是一盤散沙的四萬萬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引領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赴國難,奪取了這場偉大的勝利。”

     在此之前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泊于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而7天後的9月9日,專門舉行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

     自1874年入侵臺灣以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曾經11次踏入中國領土。這一次,人心凝聚、精神煥發的中華民族終于以赴死的決心、悲壯的抗爭迎來勝利的狂歡!

     從“九一八”事變到這一天,中華民族經過了整整14年的殊死抗爭。在勝利時刻到來之際,國民政府決定用隆重的儀式來完成洽降、受降手續,讓全體中國人充分享受百年來首次受降的喜悅——在湘西小城芷江舉行洽降儀式後,國民政府確定由陸軍總部、軍委會、行政院顧問團、各大戰區長官以及美軍駐中國作戰司令部高級軍政人員組成龐大的受降代表團前往南京受降,同時組織全國各大報社的記者採訪受降儀式。

     90歲的著名報人、時任《中國晨報》記者的馮英子于洽降頭一天從長沙趕到芷江,隨後又到南京,採訪了那歷史一幕:“我們的報紙當即就出了號外,很暢銷。大街小巷,人們爭相傳播著中國勝利的消息。”

  1945年9月9日,南京舉行中國戰區日軍投降儀式。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軍簽署投降書。 新華社發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圖為中方受降代表何應欽(前右二)在日軍降書上簽字。 新華社發

     1945年9月9日上午,和平的陽光灑遍了曾經慘遭日軍屠城的六朝古都南京。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中央軍校禮堂舉行。

     一大早,成千上萬的南京市民就涌到岡村寧次的車子必經的廣州路、珠江路、黃埔路兩側。還有許多人聚集在收音機旁收聽受降實況廣播。南京市居民馬春仙回憶說:“這一天,我和家人的心才真正放松了,穿上最好的衣服,走出家門,慶祝來之不易的勝利與和平。”

     “中央軍校大門上挂著一塊上貼‘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會場’14個金字的橫幅,正門上懸挂著中、美、英、蘇國旗,對面牆上挂著孫中山先生遺像,受降席、投降席後方各站立8名武裝戰士,會場氣氛嚴肅寂靜。”回憶起60年前的那一天,另一位受降儀式的親歷者、時任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部作戰部少將參謀長,今年93歲的嚴開運老人說。

     “九時整,受降儀式正式開始。我當時站在何應欽左後方3米處。岡村寧次低頭看完日本投降書,取筆蘸墨,寫下‘岡村寧次’四字後,從其上衣右上方口袋內取出小型方章,輕蘸紅色印泥後,蓋于名下。由于手顫抖,他把章蓋歪了。他好像很抱歉,向何應欽點點頭。”說起當天,王楚英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現場不僅室內站滿了人,連外頭走廊也滿是探頭張望者,人人都想親身見證這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日本代表都剃著光頭,臉色十分難看,以前那種囂張跋扈的氣焰不見了。岡村寧次十分不情願地交出了隨身攜帶的那把沾滿中國人鮮血的軍刀。”嚴開運說。

     受降儀式9時15分結束。隨即,中國陸軍總司令、中國受降代表何應欽發表廣播講話稱:“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八年抗戰艱苦奮鬥的結果,這對東亞及全世界人類和平與繁榮從此開一新的紀元。”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與帝國主義強國簽訂了700多個條約,唯獨這一次是勝利的、平等的。

     這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屢遭帝國主義鐵蹄蹂躪的中華民族,從此步入復興之路!(完)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