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芷江:勝利在這里起飛

  時間:2005-09-08 09:50    來源:     
 
 


    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已走向末日,中國抗日武裝力量也向侵華日軍發起了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1日,中國軍隊代表在湖南芷江召見日軍洽降代表,指示日方投降準備事宜。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中方代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主持受降儀式,中國戰區日本投降代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128萬余侵華日軍放下武器。歷經十四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時刻。     1945年8月21日,中國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左四)在湖南芷江前方司令部召見從南京飛抵芷江的日軍乞降使今井武夫一行8人,並代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指示日軍做好投降的各項準備工作。左三為盟軍代表麥克魯。     新華社發

     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已走向末日,中國抗日武裝力量也向侵華日軍發起了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1日,中國軍隊代表在湖南芷江召見日軍洽降代表,指示日方投降準備事宜。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中方代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主持受降儀式,中國戰區日本投降代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128萬余侵華日軍放下武器。歷經十四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時刻。     1945年8月21日,中國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左四)在湖南芷江前方司令部召見從南京飛抵芷江的日軍乞降使今井武夫一行8人,並代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指示日軍做好投降的各項準備工作。左三為盟軍代表麥克魯。     新華社發 

     新華網長沙9月7日電 (尹挺 周紅泉)出芷江城東1公里,便是當年盟軍遠東第二大機場——中美前進機場舊址。秋日闊野,斑駁的石頭堆成高射炮的模樣,直指蒼穹,幻象恍然而至:頻繁起落的戰機、不絕于耳的炸彈聲,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曾經在這里展開。

     芷江,地處湘西,就在這里,日本的侵華迷夢化做一枕黃粱。芷江,這個寫滿滄桑與輝煌的城市,在歷史的書頁中留下重重一筆。

      漢代即已建城的芷江,西面緊鄰(蝃+舞)水,三面都是平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4年11月,蔣介石電傳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鍵,“為將來綏靖川湘黔三省邊境計”,下令在芷江修建飛機場。1935年開始勘察,由于技術薄弱,一度擱置。1936年7月,日本佔領東北之後,機場勘察重新開始,後定在原教場所在地擴修一個800米見方的飛機場,這便是芷江機場修建的開始。1937年11月,中國政府決定擴建芷江機場。2個月後,近2萬民工從芷江、辰溪、會同、黔陽、麻陽等地匯集芷江城郊,開始了機場建設。 

     老人們仍記得,當時挖土、運土、滾壓等繁重勞動全靠手工。挖山頭的同時還要把剩土運去填塞溝洼,每填高40-50厘米需夯實一層,最深處需填3-4米的土層。4000多畝的機場都是靠重達30噸的大石縶碾壓出來的。 

     1938年8月,尚未完全竣工的機場已進入臨戰狀態。前蘇聯志願航空隊“正義之劍”20架戰鬥機飛臨芷江機場,隨後,陳納德將軍指揮的中美混合戰鬥機群,“飛虎隊”也進駐機場。 

     戰鬥最緊張時,最多停靠三四百架飛機,同時出現過美國鯊魚式戰鬥機、“戰鷹”式中型轟炸機、“鯊魚”式驅逐機和P-61B“黑寡婦”戰鬥機,美軍空地勤人員達6000余人,加上中國政府軍政機關、報社和學校陸續遷到這里,抗戰初期不足2萬人的芷江城人口劇增至10萬。機場周圍山坳田間,中美空軍俱樂部、飛機第二修理工廠、醫院、招待所、酒家遍布。一到夜晚,周圍10里之地燈火輝煌,當地人管這兒叫“美國街”。 

     芷江沒有鐵路,公路穿山鑿洞而過,極為崎嶇,正是這種極不便利的交通條件,使機場很長時間內處于一種良好的隱蔽狀態。從這里起飛的盟軍飛機,不斷轟炸長沙、衡陽等地日軍機場,以及廣東曲江、江西九江等日軍倉庫,直接威脅著臺灣一帶的日軍。 

     機場竣工不到一個月,日軍便派出18架轟炸機,偷襲芷江機場和縣城,遭到駐場前蘇聯志願空軍的沉重打擊,3架日機被擊落。3天後,又有18架日機從常德飛臨芷江,投下炸彈124枚,在機場上留下了上百個彈坑。後來幾年中,日機多次對芷江機場及縣城實施輪番轟炸,800多同胞傷亡。    

     “和平未到絕望,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這是鐫刻在芷江受降紀念坊上的一句碑文。親歷者回憶,每當機場遭日機轟炸後,成百上千的鄉親就自發前去填補彈坑,搶修跑道。因此,機場即便遭受轟炸,一天左右也可修復。芷江軍民還主動承擔了運送燃料、搶救傷員、扛飛機引擎等任務。更有大批匠人,為機場趕制了許多木制飛機模型,排放在機場中央,用帆布蓋著,借以蒙蔽迷惑日軍。 

     一位盟軍將軍說過:“芷江機場上每一架飛機的起落,都是在中國老百姓的手心里完成的。” 

     1944年4月後,隨著豫湘桂戰役的推移,鄭州、洛陽、長沙、衡陽、桂林、柳州等處中國機場相繼陷落,從這些地方撤下來的中美空軍大部分匯聚到芷江,芷江機場成了中美戰略空軍唯一的前進基地。 

     日本人決定不惜血本拔除芷江空軍基地。1945年4月,一場圍繞著芷江機場的爭奪戰——湘西會戰(又名芷江會戰)打響,12000多名日軍被殲滅。此役結束後2個月,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飛到芷江,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國投降。 

     在芷江受降,允許日本人踏上芷江機場,領略這塊炸不爛、攻不破的神聖土地的風採,對戰敗者是極大的諷刺。而現在,站在重新投入使用的現代化芷江機場,一股英雄正氣在回蕩。(完)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