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世代傳承的中國情 訪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的侄子

  時間:2005-09-08 09:30    來源:     
 
 


     新華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房寧 馬傑)莫里斯·艾黎最後一次見到叔父路易·艾黎是在1987年秋天的北京。那時,這位在中國奮鬥了60年的新西蘭友人已經生命垂危。

     面對遠道而來的親人,垂危的老人說出了最後的心願,那就是再回到自己當年一手創辦的甘肅省山丹培黎技術學校,看看在那里學習的孩子們。作為晚輩親屬,莫里斯·艾黎代替老人完成了他的遺願。從此,看望老人的“孩子們”就成了莫里斯每次中國之行的使命。

     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活動上,莫里斯·艾黎作為中國抗戰時期國際友人的遺屬出席。

     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由于路易·艾黎在戰爭中負傷,他一生未娶,膝下無子。“能夠沿著叔父的足跡,為中新友誼和交流做些事情,我感到很自豪。”莫里斯說。

     他打算在抗戰紀念活動結束後,再次前往山丹學校,給那里的孩子們帶去新的書籍和關于“路易·艾黎獎學金”的好消息。這個項目資助優秀學生赴新西蘭學習。而後,作為新西蘭梅西大學獸醫係副教授,他還打算前往新疆,同那里的專家進行學術交流。

     路易·艾黎1927年作為遠洋輪船上的一名無線電操作員來到了中國上海。在那里,他當過工人和消防技術員。通過和中國社會最基層民眾的接觸,他深深地同情起這個苦難的國家,並被中國人民同命運頑強抗爭的精神所感動。最樸素的善良促使艾黎決定,要盡力幫助這個飽受戰亂之苦的國家和她的人民。

     莫里斯說,叔父撰寫過大量的文章,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抗戰籌集資金,幫助中國獲得國際援助。他發起了工業合作社運動,組織失業工人和難民生產各類生活必需品。

     在那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路易·艾黎為供應戰時軍需民用、特別是援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遊擊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40年代,路易·艾黎在甘肅省山丹縣創辦了培黎工藝學校,吸收勞動人民子弟,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實用技術人才。他將90歲生命中三分之二的時光都獻給了中國。

     莫里斯回憶說,當時多數新西蘭人對中國存在偏見,加上新中未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所以1960年路易·艾黎回國探親時,遇到的多是人們不理解的眼神。

     “隨著1972年新中正式建交,叔叔在國內受到的待遇才發生變化。人們開始渴望了解中國,而叔叔自然成為了他們了解中國的最好渠道,他變成了家鄉人的驕傲。”莫里斯說。

     在叔父的影響之下,莫里斯加入了新中友好協會,並于1976年第一次來到了中國。莫里斯回憶說,那次叔父帶著他參觀北京,上海。他們所到之處,無不受到人們的熱情接待,這讓他深深體會到叔父同中國人民之間的深厚情感。 

     莫里斯說,路易·艾黎雖無子女,但他收養了兩個中國孩子,供他們念書。此外,他更是把愛無私地獻給了山丹學校所有的孩子們,為孩子們提供學習機會,教給他們各種實用技能,希望他們能夠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中國和新西蘭的人民都沒有忘記他。我相信,兩國人民的友誼一定會沿著叔父的足跡繼續走下去。”(完)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